7079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覆盖全区近半行政村 村级公共服务广西经验推向全国

21.01.2016  09:20

本报南宁讯  (记者/蒋锦璐)从露天敞篷的田间地头,到崭新敞亮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八桂红土地上广大农民栽种文化、收获欢乐与知识的阵地正在发生转移。在“十二五”收官之际,随着北流市新荣镇毓山村、富川瑶族自治县古城镇秀山村等一批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竣工、投入使用,我区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已达7079个,覆盖全区49.3%的行政村。

我区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薄弱既是问题,更是考题。根据我区城镇化率较低、农村地区人口集中程度不高、建设用地资源稀缺等实际情况,我区选择了“因地制宜、舍大取小”的建设策略,选择实施灵活机动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

一栋综合楼、一个戏台、一个灯光篮球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按照“五个一”标准建设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融文化娱乐、体育活动、卫生保健、宣传教育、农事村办、科学普及、计生咨询等于一体,成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主阵地和施展文体才华的大舞台。

做为试点,来宾市于2008年创新实施农村“三求”(求乐、求知、求技)文化惠民工程,2013年成功创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探索出一条欠发达地区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建设资金整合、财政先行的新路子。

在来宾经验的基础上,我区于2009年全面铺开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并将其列入全区各级政府“十二五”文化惠民工程。通过整合,把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相衔接,统筹协调文化、体育、卫生、广电、新闻出版、人口计生、党员远程教育等13个部门的项目和资源,并以政府主导为主,积极调动社会和群众力量,从而突破了以往在农村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困难,创造了后发展地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模式。

2014年5月,国家发改委到我区调研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项目,决定将广西经验向全国推广。同年5月30日在“全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上,“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因地制宜,扭转落后局面,打通公共文化服务连接行政村‘最后一公里’”的广西经验成为大会热点。

2015年7月,玉林市积极探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好经验得到中央和地方主要媒体的聚焦。近年来,该市以政府投入带动社会集资、群众投工投劳,在社区、村镇建起一批文化设施,不仅包括695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还包括300多个剧场(舞台)、475个文化活动中心、28个农民公园、81个文化广场以及一批行业博物馆、民办博物馆等,实现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全覆盖,让群众不出门、不走远就能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务。

据统计,2009-2015年期间,自治区财政在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上累计投入13.67亿元,市县配套和社会力量支持近13亿元,基本形成“财政补、部门帮、企业助、群众捐”的格局。继来宾市之后,玉林市、防城港市相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继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之后,柳州市鱼峰区、柳南区和桂林市临桂区相继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