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自学7年剪纸3个月刻出8米长清明上河图

12.12.2014  02:48

  ◥长8米的《清明上河图》剪纸画要四个人才能拿得过来。      谢永波 摄

  赵钦玉向记者展示刻纸作品。 谢永波 摄

  刻纸作品

  刻纸作品

  栩栩如生的人物、精细入微的北宋商贸盛景……近日,郑路镇村民赵钦玉用刻刀和宣纸重现了北宋《清明上河图》的盛景。这幅高0.56米、长8米的《清明上河图》剪纸画是赵钦玉自学剪纸7年来的杰作。赵钦玉有一个梦想:要让剪纸在商河扎根。

   刻刀下的《清明上河图》,栩栩如生堪称神作

  近日,记者来到赵钦玉家,这位善于用刻刀“表达”的庄稼汉显得有些腼腆。不过,一谈到他的剪纸,他就神采飞扬,兴奋不已。

  赵钦玉把家里东边的屋子腾出来,专门摆放这幅《清明上河图》剪纸画。这幅《清明上河图》剪纸画高0.56米、长8米,笔法之细腻,临摹之生动着实令人震惊。成千上万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每一个人物表情丰富,画上的船只、船桨、纤绳都清晰可辨,最上端的文字苍劲有力,与原作如出一辙。

  赵钦玉说,刻这幅《清明上河图》最难的部分是书法而不是人物。原作有二百多个书法汉字,每一个字的书法笔法苍劲、飘逸,极难模仿,尤其是对于零基础的赵钦玉来说更加困难。

  然而,赵钦玉并未退缩,他买来各种字体的字帖进行研究、琢磨、领会。用字典把画里每一个字的出处都查到,再将字转化成现代汉语进行理解。这一巨幅《清明上河图》,赵钦玉刻了3个月,筹备了六个月。从2008年1月到6月,他用了半年时间总算把所有文字和画里的细节推敲完了。7月,他正式“开工”。他用了6把刻刀、50多个刀片和8张万年红宣纸,终于在2008年10月完成了这幅画。

   偶然喜欢上剪纸,发奋努力自学成才

  赵钦玉学习剪纸,源于200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时,他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个关于河北民间剪纸艺人的纪录片,觉得一幅幅的剪纸作品很好看,于是就喜欢上了剪纸艺术,但开始他摸不着头绪,不知道该从何学起,于是第二天,他就只身前往河北,“我走街串巷,在河北转了很多地方,看到很多居民家门上都贴着剪纸,看得我心里直痒痒。”

  从河北回来后,赵钦玉便从网上看各种有关剪纸的视频,还托城里的朋友给他买教剪纸的书。一开始,他只能剪巴掌大的窗花,后来随着技艺的纯熟,他能剪一人多高的风景画,再后来,普通的剪纸画已经难以满足赵钦玉对剪纸的热爱了。2008年1月,他做了一个重大决定:刻一个“大家伙”——《清明上河图》。“我第一次看到这幅画,就被它震撼到了,这幅画太雄伟了,是我们古代艺术家智慧的结晶。我想一定要临摹下来,一是挑战自己,二是向古人致敬。”

  为了临摹《清明上河图》,赵钦玉做了充分的准备,从刻刀、刀片、宣纸都有不同的讲究。他介绍说,由于《清明上河图》内容十分复杂,单靠剪刀剪不能完全表现里面的很多细节,因此要用不同规格的刻刀进行刻画。为此,他还专门制作了一块宽约50厘米的正方形木板,木板四周由木条围起。“这是用来固定宣纸的,为了防止刻的过程中宣纸不固定被刻刀划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