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奠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
党的十九大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纳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千年大计”,从基本理念、重大地位、战略纵深和体制保障4方面夯实了基础,奠定了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格局。
第一,深化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
我们党关注和重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生态规律,并将其写入党纲党章,是执政党执政理念的飞跃和升华。早在20世纪70年代,我们党就提出,环境保护是一项基本国策。20世纪90年代,提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强调了环境问题与经济建设同步走的基本策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环境保护提升扩展到生态文明的高度,丰富了环境保护的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浓墨重彩。在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基础上加上了“美丽”二字,把美丽中国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报告中提出“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增加了一个“草”字,体现了党中央对自然共同体的认识更加完整;报告中提出“物耗”,将降低资源消耗进一步细化为降低能耗、物耗,显示出我国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工作将进一步细化;报告中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之一,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开辟了更广阔的国际政治视野。
第二,凸显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地位。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对我国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大政治判断,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也凸显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在解决当前国内主要矛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然而,粗放的发展方式也使我国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沉重代价,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成为国家发展的短板,环境污染成为人民生活的痛点。过去人们盼温饱、求生存,现在则是盼环保、求生态。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呼吁生态文明建设勇挑重任,党中央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产生原因及解决路径的重大判断和部署,是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国家策略的制定与实施必须基于社会的主要矛盾,深刻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深刻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的突出地位,有助于把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资源紧缺等问题放在全局发展中统筹考虑、妥善解决。
第三,拓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纵深。
十九大报告提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必须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国土资源、经济建设、人民生活各个层面深化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的纵深进一步推进。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源头,也是事半功倍的有力举措。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完成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的划定。
加快建立绿色生产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举措。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方案,包括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调整和生产方式转变是其应有之义,更是推进生态文明进程中需要关注的重大环节。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只有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并在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践行,才能真正形成压倒性态势。当前,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习惯必须向绿色消费转变,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开展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出行等行动,正是践行这一理念的有效渠道。
第四,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体制保障。
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组织领导,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统一行使监管城乡各类污染排放和行政执法职责。这是从组织层面构建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保障最为关键的步骤,也是最根本的环节。
总体来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展相对较快,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比如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还处于试点阶段,确权难度很大。同时,整合体制机制改革的难度也比较大,在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中,部门职责交叉的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系统性问题,必须把握住源头,实现政策的统一协调。设立国有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自然生态监管机构正是破题之所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