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帮扶挖穷根 南丹3年减贫3万人

19.07.2015  16:33

广西新闻网 -广西日报南丹讯  (记者曾永联  通讯员苏宏流)7月初,记者走进南丹县里湖瑶族乡董甲村生态扶贫移民安置点,看到一栋栋靓丽别致的居民楼,干净整洁的村庄,与周围的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我们搬到这地方,环境好,路硬化,水也通了,娃娃们几步路就可到学校。”从生态自然环境恶劣地区搬迁到此的村民黎国飞说。

南丹县把扶贫对象精准到村到户到人,进行立体式帮扶,有效帮助贫困群众走上脱贫致富之路。2011年,该县在册贫困户2.06万户、贫困人口7.19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9.8%。2014年,该县在册贫困户1.23万户、贫困人口3.89万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9.8%。今年1-6月,全县扶贫对象又减少3800人,贫困发生率降为19.5%。3年间,贫困户下降0.83万户、贫困人口下降3.3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10%。

南丹县是我区扶贫攻坚主战场之一。“我们因户施策,为每户贫困户找到适合的脱贫发展路子。”县委书记覃荣化介绍,该县坚持在片区扶贫开发中突出精准扶贫,通过农户申请、村民评议、逐级审核、张榜公示等程序,力保扶贫对象识别准确有效,并对3.89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精准管理。同时,科学划分贫困类型,选派驻村干部针对性帮扶,铺设精准扶贫的“管道”,有效解决“扶谁”“谁扶”和“怎么扶”问题,扶贫开发实现由“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质变。城关镇关上村杨秀群就是这样被识别出来,划分为产业滞后型贫困,并得到有效帮扶。“有技术人员的帮助和稳定的销售渠道,顺利的话,今年生态瑶鸡养殖收入4万元没问题。”杨秀群说。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纳湾村拉潭屯是有名的“葱蒜屯”,过去由于路面狭窄、坑坑洼洼,车辆出行十分不便,种出的葱蒜很难销。如今,通往外界的水泥路从该屯经过,屯里的群众秋后便开始大规模种植葱蒜。村民余水秀说:“我家种植的几亩葱蒜,商贩已全部订购,纯收入不会低于3万元!”

为强化“造血”功能,该县突出实施产业扶贫,以林业、核桃、畜牧水产、水果等4大特色产业为主导。目前,全县核桃种植面积31万亩,实现人均一亩核桃目标。“我家种植的猕猴桃,果大均匀,肉甜可口,今年挂果3.5亩,估计纯收入5万多元,比种苞谷赚得多!”城关镇四山村马岭屯种植户覃海龙说,明年他还打算继续扩大种植面积。

针对不少贫困群众因居住地生产资料缺乏、自然条件恶劣导致贫困的特点,该县采取“挪穷窝”与“铸金窝”相结合的生态移民方式。在移民安置点的选择上,重点设在工业园区、中心镇、产业基地附近,并通过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提高贫困群众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今年至6月底,已对347户1295人实施异地搬迁,建好新居71户。到2020年,全县将完成2.7万人的生态移民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