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城故事|南宁:从一簇新芽待发生到春风一夜绿满城

19.12.2018  17:01

  视频:南宁:从一簇新芽待发生到春风一夜绿满城,时长约6分34秒

        “以前思想保守,不够开放,导致传统美食难以走出去。”黄天玲说,改革开放40年来,她紧跟着南宁的发展步伐,将这一碗粉从水街卖到了万象城6楼。还建立了中央厨房。目前,黄天玲已经发明了6项生榨米粉的发明专利,开了12家生榨米粉店。“我们这代人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政府的扶持力度很大,让我们从小店一步步发展壮大为企业。”黄天玲说。

      一条邕江穿城过,两岸农田黄土……”这是何光民在1992年拍摄的一张蒲庙与邕宁两岸之间的照片定格的光影仿佛在讲述着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南宁人当时生活的情景:浩瀚邕江将南宁一划南北两部,过江车辆行人只能通过轮渡和舟楫运送。而今,壮乡首府地铁、高铁飞驰,“出一趟远门儿”变得越来越便利。

      唱山歌来 这边唱来那边合,那边合;山歌好比春江水也……”每年金秋时节,这首熟悉的民歌都会在南宁唱响,这也注定世界各国的目光要被壮乡南宁吸引。借助着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南宁永久举办的契机,南宁人民在国际民歌艺术节上以歌传情,如今,壮乡幸福生活的动听歌声早已传遍世界各地。  

  迎着朝阳的南宁 邱祥星摄

      一碗米粉,一张照片,一趟地铁,一张名片,一曲山歌……回首改革开放40年,南宁,每一个瞬间都是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这座曾经默默无闻的西南边陲小城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一跃成为连接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南向通道”,绽放出夺目光彩。

        如今的南宁,向南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中南半岛,向北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形成“一带一路”经西部地区的完整环线,成为极具战略意义的陆海贸易新通道。这片改革开放的西南热土从一簇新芽待发生,到春风一夜满绿城,壮乡人民幸福的歌声也在这里,久久回响。

      一碗米粉演绎出“下海风云

      南宁人的每一天都是从一碗米粉开始的。生榨米粉更是南宁最受欢迎的传统早餐之一。“1980年初,我刚刚初中毕业,那时候进厂当工人是一份非常体面的工作了,大家都想去。但是我还是比较喜欢米粉,特别是生榨米粉的工艺,我觉得我必须去学,让更多的人吃到地道的米粉。所以我放弃了进厂,下海摆摊卖生榨米粉了。”一个炉灶,摆上桌椅,放上碗筷,黄天玲就这样当上了卖米粉的个体户。  

  黄天玲手上做生榨米粉的工具是上世纪80年代留下来的       一眨眼38年过去了,如今的黄天玲已经把生榨米粉卖进了南宁高端的城市综合体万象城。从一个小摊位到拥有一家小店,黄天玲回忆起这38年来的经历,感觉就像是有一颗改革开放的种子在内心萌芽,在春风的吹拂下又不断地生长。     黄天玲和她的米粉店       “那时很支持个体户,只要去居委会开个证明,就可以去工商部门办理营业执照。”黄天玲说,卖米粉是小本经营,不仅辛苦,利润还很低,但由于手艺很受街坊邻里欢迎,黄天玲也是累并坚持着。在80年代初,黄天玲每月只能分到30斤大米的粮票,她一碗生榨米粉卖二两粮票加0.18元,然后再用粮票去换米来做生榨米粉。          “我就这样靠着诚信经营和良好口碑,成了水街一带最受欢迎的米粉店,每天都有人排队来吃。米粉摊我做了近20年,在这之前从未想过扩大店面,直到1997年,华强街道办举办了第一届水街美食节,我参加美食节时才发现,水街的传统美食非常受群众欢迎。”   

      1998年,黄天玲第一次把这一碗粉卖到了梦之岛水晶城店。“以前思想保守,不够开放,导致传统美食难以走出去。”黄天玲说,很多美食店都是夫妻店,很难发展为连锁店。2012年,黄天玲紧跟南宁的发展步伐,将这一碗粉从水街卖到了万象城6楼。2014年,黄天玲加大投入建立了中央厨房,实现了统一标准、统一生产、统一配送的规模化发展。目前,黄天玲已经发明了6项生榨米粉的发明专利,开了12家生榨米粉店。

      我们这代人是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政府的扶持力度很大,让我们从小店一步步发展壮大为企业。”黄天玲说,这38年来,她的这一碗粉能从一个小摊位发展到小有名气的企业,就是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红利。

      一张照片定格出的沧海桑田

      一条邕江穿城过,两岸农田黄土……”这是何光民在1992年拍摄的一张蒲庙与邕宁两岸之间的照片,泛黄的相纸,定格的光影仿佛在讲述着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南宁人当时生活的情景:浩瀚邕江将南宁一划南北两部,过江车辆行人只能通过轮渡和舟楫运送。   

  1998年5月5日拍摄的仙葫半岛旧貌(何光民摄)       “1996年,邕宁大桥(蒲庙大桥)建成通车,我非常激动,为了拍下南宁这一历史性的时刻,特意去买了一台价值1800元的尼康手动胶卷相机,于是我拍下了这张照片……”记者看到,何光民拿在手上的是一张记录了蒲庙大桥建成通车时的照片,照片中蒲庙大桥像一条美丽的彩虹横跨邕江两岸,从此南宁两岸居民的出行结束了轮渡和舟楫运送的时代。      2017年8月19日下午拍摄的仙葫半岛(何光民摄)       “我从1992年开始借别人的相机拍照片到1995、1996年开始有了自己的虎丘351、尼康FM10,一直用胶片拍摄照片到2002年的10年间,竟然拍摄了30000多张底片,而这些照片正好记录下了南宁一点一滴的变化。”从90年代初期开始,他就拿着相机奔走于南宁的大街小巷,他不仅记录下了南宁每一处的变化,也见证了这座城市从荒芜到绚丽绽放的过程。      何光民和他的相机       2018年6月5日,记者在何光民家中看到,他的抽屉里藏着上万张胶卷以及电脑中保存着各式各样的南宁美景。在这位老南宁摄影师的镜头里,南宁改革开放这些年来的点滴变化仿佛都浓缩在其中。      多年来何光民拍摄了30000多张底片,记录下了南宁的发展 黄登 摄       “40年前的南宁五象新区什么样?如果没有这些照片,你绝对想象不到曾经的黄土农田,会变成现在的高楼林立,蓝天白云的样子……”何光民说,南宁近40年梦幻般的崛起,让他有了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001年8月7日在青山龙象塔位置拍摄的五象新区旧貌(何光民摄)       是的,因为40年前,五象新区只是南宁地图上的一个不被人关心的标注,生活在这片区域的人正向往着“城里”的生活。然而现在,五象新区摇身成为南宁最炙手可热的新区,五象新区总部基地将成为面向世界的金融中心,广西体育馆,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园博园等一座座南宁新地标不断崛起。     2017年8月20日在青山龙象塔位置拍摄的五象新区(何光民摄)

      五象新区的变化只是南宁改革开放40年来城市巨变的一个缩影。翻开泛黄的老相册,崛起的五象新区,东盟商务区高楼林立展新颜,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不断提升绚丽多姿地绽放于民歌湖畔,大沙田三角变成今日的朝气蓬勃的经济园区,黄土荒山的仙湖片区摇身变成人居典范……穿越40年光影,一个个动听的南宁故事正娓娓道来。

      一趟地铁载满幸福开往壮乡

      一座城市,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精华。已经从警近二十年的尹胜扬是南宁交警二大队副大队长,回忆起1998年自己第一次走上南宁街头执勤时的情景,这位老交警依然记忆犹新:“我当时是在南宁最繁华的路段朝阳七岔路口、民族古城路口一带执勤,当时南宁的道路比较少,沿线的绿化也没有这么美,人们骑着自行车,摩托车来来往往……”尹胜扬告诉记者,南宁人的出行工具几经变迁。   

  从警20年的南宁交警二大队副大队长讲述南宁故事 黄登 摄       改革开放之初,大多数人都梦寐以求能拥有一辆“私家车”——自行车。 上世纪80年代初,每到上下班高峰时段都能看到好几百辆自行车在街上穿梭的场景,一路上车铃叮叮当当,场面浩荡。”68岁的老南宁彭石生告诉记者,那个年代,自行车非常实用,不论是上下班代步、接送人,还是运载货品,都能派上很大用场。      1995年南宁街头的自行车叮叮当当的响       才过了不到20年,彭石生心目中的“私家车”就有了新目标。21世纪头十年,小汽车慢慢“”进了人们的视野,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买车”成了很多市民的共识。私家车不仅拉近了城市间的距离,也拉近了自己与亲戚的关系,“现在一到周末,我们全家十几口人就会商量着去哪儿玩,因为有车就是方便啊!”      如今,小汽车已经飞入南宁寻常百姓家       而接下来的这串数据足以说明,春风一夜满绿城给寻常百姓带来的喜悦。至2018年5月底,南宁市机动车保有量为182.3万辆,其中汽车保有量142.5万辆,越来越多的家庭拥有了私家车。2016年底,南宁地铁1号线全线开通试运营,南宁市民期待多年的地铁时代终于到来;2017年底,地铁2号线通车试运营,南宁正式迈入地铁换乘时代。      2017年12月8日,南宁地铁2号线开通运行。记者 黄登 摄       “我现在出门选择坐地铁,从城西到城东,不到1小时就可以穿越……”家住西乡塘,却在埌东上班的吴秀说,随着南宁立体交通网络的完善,现在出门不论是自驾车,还是坐公交坐地铁都很方便。城市街头随处可见的智慧交通诱导屏更是让出行变得简单。      南宁地铁3号线将于2019年6月开通试运营

      改革开放40年,南宁市民出行方式的升级演变,烙着厚重的时代印记,从双腿丈量到抬脚上车,“出一趟远门儿”变得越来越便利,日益快捷、舒适、人性化的交通工具正载着壮乡人民朝新时代加速驶去。

      一张名片呈现的绿城风光

      立体交通路网不断完善,曾经的西南边陲小城如今已通达全世界;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曾经的蛮荒之地发展速度不断被刷新!“如果你们以为南宁这座年轻的城市在如此高速发展下一定牺牲了蓝天白云,那你就错了!”作为土生土长的南宁人,并且作为南宁第一批下海经商的代表贺灵说。  

  南宁改革开放后第一批下海经商的代表贺灵 黄登 摄       那考河流淌着古文明, 古邕江焕发天人和谐新景。“现在的南宁,整洁宽街平直纵横,高耸楼阁鳞次栉比,绿水青山远近相映,我们壮乡首府已呈现出绿树融城、繁花簇城的美景。”说起南宁现在的美景,贺灵非常骄傲。      市民在那考河湿地公园散步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绿城南宁名片也越来越亮。尤其是2017年以来,南宁市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治水、建城、为民”主线,围绕2018年五象新区核心区基本成型、园博园开园、邕江展新颜等工作,持续加快推进绿城品质升级,建设生态宜居南宁,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南宁处处繁花簇城 杜佳徽 摄       “以前南宁只有朝阳广场一带比较繁华,可以拍出好照片。如今的南宁,街头自成一景,无论是青环路还是民族大道,也不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南宁都是我们这些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天堂。”历经南宁改革开放40年沧桑巨变的南宁日报社退休摄影记者郭小平说。      俯瞰南宁 何光民 摄       长期以来,南宁市坚持“治水、建城、为民”主线,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促进城市综合治理常态化,让首府天更蓝、水更净、地更洁、空气更清新……如今,蓝天白云、繁星闪烁,这些美好而灵动的景象已经成为了南宁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据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4月南宁市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第一批实施新标准的74个重点城市中排在第14名。 一曲山歌唱出的壮乡新时代 唱山歌来 这边唱来那边合,那边合;山歌好比春江水也……”每年金秋时节,这首熟悉的民歌都会在南宁唱响,这也注定世界各国的目光要被壮乡南宁吸引。     商场服装表演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这里连举办一场服装表演都觉得不太好意思。我记得,南宁第一场服装表演的时候我也去了,当时周边围满了人群,一直挤到了朝阳广场这边,穿着“的确良”“中山装”久了的南宁人都很好奇,衣服居然可以这穿!如今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举办,南宁人在家门口就感受到世界各国的衣着风情……”何光民说到。      1999年11月12日第一届民歌节 郭小平摄       “第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举办和第一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举办的情景我仍然历历在目。当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拿着相机在会场逛了又逛,我想记录下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广西摄影家协会会员、广西民族摄影学会理事,青秀区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何光民告诉记者,南宁承办这样的盛会,充分展现了南宁人开放的心态更为明显。      2000年10月2日,正在建设中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 何光民摄       如今,借助着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南宁永久举办的契机,南宁人民在国际民歌艺术节上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共同抒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民歌成了飞架于广西各民族与全国各兄弟民族及世界民族之间的彩虹。南宁,也因此成为了一个民歌眷恋的地方。     2009年10月22日会展中心 何光民摄       陆海共牵手,丝路谱华章。伴随着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连续19届的举办,壮乡幸福生活的动听歌声早已传遍世界各地。      南宁高楼鳞次栉比 邱祥星摄       回首改革开放40年的光影岁月,南宁从一簇新芽待发生到春风一夜满绿城,开放的步伐从沿海、沿江、沿边、沿线一步一步迈开。如果要问是什么造就了南宁?我要告诉你,是改革开放的浩荡春风,是改革开放释放的强大活力,让壮乡首府南宁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有力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文:卢超 黄登 视频:农建昌 陆胜康)

编辑:罗宁

南宁贯彻绿色发展理念 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南宁天蓝水清岸绿   南湖公园生态岛建成南宁新闻网
南宁地铁2号线江南客运站墙壁冒水情况说明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黄登)5月28曰下午,南宁新闻网
2019年21所港澳高校在桂招生 报名工作将启动
  南宁新闻网讯(记者 李琴 通讯员 杨金娇)5月南宁新闻网
暴雨致南宁250个用电户停电 应急抢修全部恢复供电
  南宁新闻网-南宁晚报讯(通讯员 肖军)昨日,南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