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保障房覆盖面不断增大 低收入群体圆住房梦

15.12.2014  14:47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走基层  看广西

开栏语

在日新月异的中国,每个人每天都有无数的体会需要表达。你我他的点滴经历,聚成了波澜壮阔的历史;无数个凡人的奋斗,推动着时代巨轮前进;每一个具体的梦想,都值得尊重。对于广西这片发展的热土,我们想用那些最鲜活的语言、最细微的感受、最一线的经验,来说出那些动人心弦的故事,来表达发展的喜悦。从今天起,本报开设“行进中国  精彩故事”专栏,推出“走基层  看广西”系列报道,用普通人的视角,讲述改革印象、生活变迁、平民英雄、义行善举,分享坚守和奋斗的心情、追梦圆梦的喜悦,共同展望广西的美好前景

安家的门槛低一点 幸福感就多一点

南宁市保障房覆盖面不断增大,让更多低收入群体圆了住房梦

一谈起现在的家,廉租户满脸都是满足感。

广西新闻网 -南国早报记者  李俭芹  文/图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为了帮助低收入群体实现住房梦,南宁市推出了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南国早报记者近日走访廉租房家庭和经济适用房家庭,他们有的是身有残疾,有的是老无所居,有的是年轻夫妻没有经济基础,有的是拿死工资的低薪家庭。他们单靠自身努力,难以实现“家”的梦想。但在保障房政策的帮助下,他们得以安居乐业,家也成了他们积极面对生活的源泉

残疾人:

曾经四处漂泊

如今终于有家

12月11日晚,南宁市友谊苑。虽然是冬季,但街坊邻居还是三三两两聚在小区的草地上拉家常。直到晚上10时许,梁鸿宣家还是黑漆漆一片。

12日一早,记者再次到访,身高不到门锁位置的梁鸿宣架着双拐给记者开了门。他解释说:“昨晚出去做工了。”这个建筑面积约50平方米的家里,客厅除了一张圆桌、两张凳子外,没有什么家具,两个卧室只有床,但房间的地板一尘不染。

梁鸿宣自幼双腿残疾,起初住在新民路的亲戚家里,后来他和妻子离婚,独自带一双儿女在万秀村租了两间四面透风的石棉瓦平房。“每间不到10平方米,其中一间给两个孩子住,另外一间自己住,那段日子真是好艰难。”梁鸿宣说,他们一家三口都是吃低保的,每月共有700多元,交完300元房租,拿一部分买米和油等生活必需品,剩下的钱留着供孩子上学,“从来不敢想换房子的事”。

后来,好心人提醒他申请廉租房。2010年,梁鸿宣终于结束20多年的漂泊,搬进了崭新的廉租房,一个月100余元房租,“住得好舒服,就是生活还有点困难”。因此,他早出晚归去谋生,每天挣二三十元维持家庭开支。

友谊苑廉租小区物业主任蒋毅说,该小区约有170余名肢体、智力方面不健全的家庭,廉租房让他们有了一个安身之地。在走访中,记者发现,多数残疾人十分勤劳,努力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