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描绘壮乡振兴画卷
近年来,作为壮乡广西首府,南宁市不断推进农村产业发展,努力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多措并举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采访中,《瞭望》新闻周刊了解到,如今南宁市的农村产业逐渐成型,人居环境日趋优美,村民的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一幅乡村振兴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产业富民”多点开花
走进广西马山县古零镇羊山村三甲屯,一幢幢白墙灰瓦的壮乡特色新居依山傍水,一座座形状各异的石山点缀左右……“2015年3月,我们三甲屯就开始建设生态综合示范村。”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羊山村村干部黄启彦介绍,2017年5月,在三甲屯举办的中国—东盟山地户外旅游大会开幕式暨攀岩精英挑战赛,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125名攀岩爱好者参与,由此拉开了这个小村庄体育产业发展的序幕。
让黄启彦没想到的是,过去看了几十年的“山窝窝”,竟会变成如今脱贫致富的“金窝窝”。对当地群众来说,家门口的悬崖峭壁曾经是阻碍经济发展的“拦路石”。随着该县“体育+旅游”模式的持续升温和全国首个攀岩特色体育小镇的“落户”,昔日的“拦路石”变身为帮助大家脱贫致富的“金银山”。目前,当地已开发攀岩路线201条,登山步道、攀岩营地等逐步建成,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体验。
“马山县的体育产业‘溢出效应’正逐步显现,我们正加大力度扶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壮大,不断深化生态产业扶贫内涵,吸引更多农民参与其中。”马山县委副书记韦佳说。
羊山村三甲屯的蜕变只是壮乡首府南宁依靠“产业富民”政策力促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产业富民”正在南宁市“多点开花”。
在南宁市江南区,当地以推进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扩面提质为抓手,创建和提升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5个,核心区建设面积超过6770亩,引入43个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参与示范区建设,流转土地面积达9870亩,经营总收入1.72亿元。
在隆安县,当地积极调整种养业结构,大力培育发展特色农业优势产业,突出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目前,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个,拥有无公害农产品9个,绿色食品2个。打造了“绿水江”香蕉、“叮当鸡”、“桂西牛”、“西秀山”香米、“桂族”火龙果等著名农产品品牌。
《瞭望》新闻周刊从南宁市农委了解到,为更好推进产业富民和进一步增强农村自我造血能力,南宁市2017年统筹推进宜居乡村活动全面开展,紧紧围绕“五个一”目标,狠抓“十项进村行动”,有力推进产业富民专项活动,努力促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
南宁市农业委员会副调研员刘怀德说,目前南宁市已制定村级经济发展计划1384个,打造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1358个,培育带动农户增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81个,发展村级集体经济项目697个,建设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1150个。
预计到今年底,南宁市农村产业结构将得到优化升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产业对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打通服务惠民“最后一公里”
为满足农民群众多样化公共服务需求,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南宁市努力打通服务惠民“最后一公里”,提升农村基层服务水平,让基层群众在村里就能享受到他们渴望的就业、社保、教育、卫生等服务。
在马山县乔利乡三乐村的综合服务中心,打算前往广东务工的村民唐亮正登录就业服务信息系统浏览招聘信息。《瞭望》新闻周刊在综合服务中心看到,该服务中心开通了就业、社保网络专线,并统一设置法律援助、民政保障、教育资助、卫生健康、就业社保五个服务窗口,村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医保缴费等各项事务。
和三乐村一样,越来越多村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夏双喜说,截至2017年底,南宁市1383个行政村已全部完成社保就业窗口和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共配备村级协管员5856人,设置窗口总数4668个,为村民减少了舟车劳顿之苦。
不仅如此,部分村级综合服务中心还根据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为村民提供上门服务,打通服务惠民“最后一公里”。
在南宁市上林县澄泰乡下江村,村级综合服务中心根据群众最关心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养老等业务,主动将“服务”送上家门,努力照顾行动不方便的老年人以及有特殊情况的群众。
《瞭望》新闻周刊从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了解到,截至去年底,全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13.52万人,参保率94.75%;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84.65万人,参保率98.95%;为65.74万名符合条件的老人发放基本养老待遇,发放率100%。
此外,在就业、教育、卫生、文体、法律等方面,服务惠民也全面展开。截至去年底,南宁市共有432名律师和307名基层法律工作者深入各县、区(开发区)开展法律服务工作,村级法律顾问已经覆盖全市1381个行政村,排查矛盾纠纷2.24万次,调解成功率97%。
2017年以来,南宁市结合各县、区(开发区)基础情况,共确定了兴宁区十里花卉长廊、西乡塘“美丽南方”等5个示范片区、11个示范乡镇、51个示范村作为全市“服务惠民”专项活动示范点,让“服务惠民”工作不断深入,让广大基层群众享受到更多的便捷服务,真正做到群众办事足不出村。
“基础便民”助力乡村展新颜
基础设施跟不上,乡村振兴便无从谈起。2017年以来,南宁市多措并举,积极推进“基础便民”行动,各地从“改厨改厕”着手,推动农村人居环境逐步改善,让村民生产生活更便捷。
在南宁市横县校椅镇六凤村委会岭脚村,73套壮族传统民居统一进行了修缮。利用环山抱水的地势,全村整体规划种植大片竹林和花卉,打造环村竹林自行车骑行道和赏花步道,并在房前屋后闲地上建起小菜园、小花园、小鱼塘。崭新的面貌不止体现于村子的外观,村民房屋内部也是焕然一新。
村民王声金对自家厨厕进行了“大刀阔斧”式改造。厨房改装大理石橱柜和抽油烟机,卫生间也经过升级改造有了便捷的冲水设施,地面和墙体贴上了瓷砖,一改此前“脏乱差”的厨厕面貌。去年改造完成后,王声金的厨房和厕所皆被评定为“小康型”,由此领取了相应补贴。
与岭脚村村民一样,西乡塘区坛洛镇武康村美松坡的村民也是“基础便民”活动的受益者。截至目前,城区政府投入约40万元,完成村内改厨改厕共30户,并新增太阳能公共照明20座,坡内相继建设一批“小花园、小菜园、小果园、小茶园”等“四小”项目,进一步美化乡村环境;通过实施建设公共照明、巷道硬化、市政排水管网、微果园、微菜园等项目,群众基本生活设施得到改善,住房安全和能源利用进一步提升。
采访中,南宁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副调研员朱芳飞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去年全市农村厕所改造完工106493户、完工率103%,农村厨房改造完工105128户、完工率102%,提前超额完成年度改造任务。
同时,南宁市还在农村公共照明试点建设、乡土特色示范建设、农村道路通行水平提升工程等方面积极发力,并取得良好效果。在隆安县,当地实施的2个农村公路隐患整治项目均已完工。实施脱贫摘帽贫困村集中居住20户以上通屯级道路建设总任务为56.9公里,共31条,目前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
在农村危房改造方面,截至去年12月10日,南宁市农村危房改造项目已开工7406户,开工率为103.42%,已竣工7188户,竣工率100.83%。
乡镇污水垃圾处理设施项目建设是“基础便民”的重要一环。在南宁市青秀区,当地投入780万元,引入社会化服务方式,通过招标确定广西超大运输公司作为业主单位负责城区4个镇及仙葫开发区农村垃圾清运工作,又投入500多万元对各镇(开发区)垃圾池进行维修。
《瞭望》新闻周刊从南宁市“美丽南宁”乡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获悉,南宁市新建102个农村生活污水整治项目,全面完成34个乡镇和89个村级垃圾处理中心建设任务,以及12个乡镇片区和边远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项目,促使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努力描绘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
下一步,南宁市将以“厕所革命”为引领,适当增加农村公厕改造内容,继续突出无害化改造目标,做到治理工作无死角,保持改造工作不放松,力争全面消除农户无厕所和使用非卫生厕所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