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山乡成为喀斯特自然遗产保护的“环江样本”

10.06.2015  10:56

   新华网南宁6月10日电(记者 伍岳)中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拥有风景壮美的世界自然遗产“环江喀斯特”,不过当地同时也面临发展脱贫的巨大压力。保护喀斯特自然遗产与发展经济之间如何抉择,环江正在探索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2014年,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边缘的环江喀斯特于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二期的一部分,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环江喀斯特总面积1万多公顷,与贵州荔波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连成一体,价值独特。

   “喀斯特地区的自然环境较为脆弱,石漠化、水土流失严重,在进行生产生活、旅游开发等活动时一定要保证生态的可持续性,避免过度而开发造成破坏,”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环境学院名誉教授保罗·威廉姆斯说。然而这对于当地数万人口的脱贫目标而言,保护与发展的矛盾难以轻松。

   环江在这方面做出了一些积极探索。据环江县县长黄炳峰介绍,政府已经在保护区核心区内实施了居民迁出、退耕还林、农村节能等工程,尽可能减小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同时,环江在经济发展层面力推“生态牌”:禁止林木砍伐、采矿等高污染产业,引导缓冲区内居民种植经济林木,发展生态农业;另外推广生态旅游概念,以“世界自然遗产地”为品牌,开展漂流、民族民俗文化风情游等旅游活动。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环江很难得地保留了良好的自然生态。“保护好喀斯特地区的生态,使当地环境能够实现永续利用,就会不断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升当地的知名度。这样,绿水青山也会变成当地人民的‘金山银山’。”卢耀如说。

   “环江样本”作为中国南方喀斯特保护的典型案例,受到多位地学遗产保护专家的肯定,一些专家表示环江喀斯特是“全世界目前保护状况最好的喀斯特地区之一”。

   国家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熊康宁表示,喀斯特地区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在全世界普遍存在。特别是我国的广西、贵州和云南东部地区,喀斯特区域与当地扶贫重点地区几乎重合。“环江样本”的推广将为这些地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助力喀斯特地区扶贫工作的开展。

   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教授卢耀如认为,“环江样本”证明喀斯特地区保护与经济开发并不矛盾。“保护喀斯特地区最主要的工作是治理石漠化和涵养水源,而这也正是当地农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反过来,喀斯特地貌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可以增加当地居民的收入、提振经济。”

   “对于科学家来说,环江就是活着的课本;对游客来说,环江将成为人与自然融合的旅游天堂;对全世界来说,环江就是一笔珍贵的财富。”保罗·威廉姆斯表示,希望有更多的游客和当地居民充分认识到身边环境的宝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