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大数据战略带来新机遇 用好大数据还需冲破几道关?
编者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技术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并对涉及民生的农业、教育、环保等领域提出了明确的信息化建设任务。
那么,环境信息化建设未来发展方向是什么?面临哪些问题?突破口在哪里?为此,记者采访了环保部门的相关人士,对此进行解读。
1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我国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
从信息技术走向管理 环保大数据要从采集着手
环境信息化置身于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中,是社会信息化的一部分,那么,社会信息化目前的发展状况如何?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认为,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都是 在“十二五”期间崭露头角,并不断发展壮大,主要呈现3个特征。
第一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比如微信等社交软件将人与人的交流变得更加便捷和智能,重构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沟通方式。
第二是网络、计算、存储等IT技术的突破。互联网等IT技术的成熟和资源的极大丰富催生了新IT架构和IT服务模式。云计算的出现更是要求从根本上打破原有部门体系的束缚,大大提高了运行效率,节省了硬件资源,减少了重复建设。
第三是大数据的提出。大数据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和模式,是方法论的聚变。以往IT是信息技术,发挥手段的作用,而DT(大数据)则是从管理层面出发,从数据本身出发,要求打破原有部门职能的界限,要求各部门共享自身的数据,用数据驱动部门间业务协同、业务创新,服务管理决策,具有宏观性、全局性、战略性和系统性的特征。从IT到DT,实质是信息化从技术层面走向管理层面,DT也是IT的发展结果。而大数据作为管理思想,如何进一步推动社会治理,这便是“十三五”面临的课题,也是“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大数据战略的原因之一。
如何形成环保大数据?
大数据思维要求从数据最终应用的角度出发,逆推环境管理需要什么样的数据,这就要从数据最初的采集入手。“目前的环境数据都有职能属性,数据由每个业务部门根据自身业务需求产生,而大数据则要求打破职能部门的界限,统筹各部门职能需求,站在更高更全的视角梳理数据需求,明晰数据采集内容和责任,统一产生数据,这样最终产生的环境数据才是大数据,才能形成新价值,解决新的环境管理问题。而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程春明表示。
2 “十三五”规划建议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形成政府、企业、公众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境信息公布制度。
充分发挥公众作用 打造政民互动新平台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公众已经成为环境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所产生的数据更是环保大数据的重要来源之一。江苏省环保厅机关党委书记副书记(原文如此—本网站注)何春银表示:“在大数据时代,人人都是一个传感器,人人都产生数据。”一定程度上说,整个社会也织就了一张环境监测网。
程春明认为,建立环境信息公布制度的提出,意味着环保部门未来将充分发挥公众服务的功能。虽然在“十二五”期间,公众服务体系正在逐步建设,各级环保政府网站也已经建成,但公共服务水平并不是特别高,比如公众获取环境数据的途径不够通畅,这就阻碍了数据价值的形成。
“现在大家都把数据比作石油一样的能源,是因为数据可以产生价值,数据使用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但数据不共享就没有意义,因此数据公开和共享是第一步。”程春明说,公众是产生需求最旺盛的主体,可以最大程度地挖掘数据价值。
记者了解到,环境保护部正在筹备的青年大数据创新平台,正是通过调动公众的力量,开发环保大数据应用和产品,从而服务于环境管理。
程春明认为,政府、企业、公众共治体系的建设也离不开信息公开,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基础,只有保证公众的知情权,才能保障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共治体系重点强调的也是公众的作用,强调环保部门要提高公共服务职能,更好地开展信息公开工作。”程春明表示。
未来,环保政府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可以打造成为与公众互动的平台,发挥采集社会数据的功能。比如公众可以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微博将身边的环保问题上传到环保部门,平台也可以将信息反馈和共享给公众,尤其要发挥政府网站的作用,着力改善政府网站的功能和形象。
程春明介绍到:“环保政府网站是环保部门最直接的出口,是公众接触最全面、最权威、最频繁的通道,未来要统一权威发布环境数据等各种信息,提升自身的公众服务功能,真正成为与公众的接口,打造成为与公众互动、共治的平台。”
3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
建设全国环境保护监测体系 环保大数据蓝图初显
据了解,早在国务院颁布《促进大数据发展纲要》之前,环境保护部就成立了以陈吉宁部长为组长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领导小组,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也开始着手编制大数据工作方案。
今后两年,环境保护部将着力解决环境信息化建设中各自为战的局面,加强基础设施集中统一建设和统一运行维护,开展对已有的信息系统、数据资源的梳理和整合,建成环境保护部、省两级部署的“一朵云”。
据了解,在省级层面,贵州已经在建设环保云平台,建成了全天候实时在线运维的“不下班”系统,极大地解决了信息化建设中重复建设的问题。“在推动原有系统进行云平台迁移部署过程中,他们有一项很有效的手段就是‘断粮’,也就是停止财政投入,下一步环境保护部也有可能采取同样的手段,推动‘一朵云’的建设。”
程春明表示,“一朵云”的建设主要是促进环保系统内部形成资源共享,弥补环境管理的短板,同时这也为“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建设的全国环境保护监测体系奠定了基础。全国环境保护监测体系建成后,将会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百度”,是一个全国的、实时的、可搜索的系统。
全国环境保护监测体系建成后,将发挥什么作用?据介绍,“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部通过环境能力统计项目建设,建成了一张覆盖“三层四级”的环保业务专网,打通了各业务部门的环境数据传输与交换通道,连接了环境保护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389个地市环境保护局和2771个县级环境保护局,为环境保护的业务运行、数据传输、视频会商、应急指挥等各类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网络平台。全国环境保护监测信息将在专网基础上,进一步延伸到企业端,对每一个环境管理行为进行监控,对企业生产和排污的全生命周期进行监控,形成环境管理的闭环,并为监察监测和执法提供依据。
未来,全国环境保护监测体系可以囊括环保的业务大数据,正在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打通了各部委信息交换的通道,网站、微博、微信可以实现与公众信息的对接。程春明向记者描述着未来环保大数据的图景,同时他也表示,虽然方向已经清晰,但过程任重而道远,大数据是方法论的聚变,是一场机制体制的改革,还需要协调各方力量稳步推进。
4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改革环境治理基础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
数据共享解决跨区域环境问题
应用还需顶层设计统筹
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意味着省级以下环保部门将面临着调整。
武汉市环保局信息中心主任詹炜表示,虽然上级部门还未出台具体改革方案,但这对破解地方政府干预、统筹解决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题,将发挥巨大的作用。而跨区域跨流域环境问 题的顺利解决还需建立互通共享机制,实现信息的流通,依赖于大数据提供实时、全面、准确的信息。因此,下一步环保相关部门职能、机构的调整都需要信息化提供支撑。
但基层大数据建设也面临着自身的问题,武汉市走在市级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前列,虽然已经建成数据中心很多年,“但随之出现了包括‘黑暗数据’、‘死亡数据’的情况,大量共享数据和信息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詹炜表示,首先,环保行业内没有统一的数据审核校准机制,难以确定相对准确合适的数据源作为分析对象;二是数据挖掘和分析需要有全心的投入,一方面环保业务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自身业务繁忙、无暇充分利用共享信息进行挖掘分析,且与信息中心缺乏有效沟通,另一方面环境信息中心缺人手更缺相关专业人才、难以专门开展相关研究;三是技术上传统模型建设需要较长的周期,对同类数据数量和精准性要求很高;四是相关专业研发人员缺乏发散性关联各类数据并进行挖掘分析的主动行为。
针对这一问题,詹炜认为,大数据应用需要从顶层破解这一问题,环境信息化建设部门需要通过引进专业人才、建设多社会层面的“智库”、组成相应的研究机构等方式,专门开展相关工作,主动提供研究分析成果;社会层面需要各大专院校、研究院所、专业公司等机构有更加主动的创新精神,自主关联网络上的各类数据信息,积极寻找切入点进行分析研究,其成果供政府购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