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场开到家门口 村民增收有门路

08.01.2018  09: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 

  在横县马山乡,广大农民利用传统编织手工艺精良的优势,在创业致富带头人的带领下,承接来自广州的工艺品加工订单,把加工场开到村里,村民在家门口就能靠手艺赚钱增收。同样,在横县百合镇,当地村民利用农闲时间加工手工艺产品,在实现创收、致富的同时,让传统编织手工艺在传承中得到发展。

   承接订单  加工场开到村里

  横县马山乡是当地有名的工艺编织生产乡,年产值近7000万元,工艺编织加工、生产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但是,本土的工艺编织企业无法满足广大农村的就业需求,尤其是在边远乡村,很多村民的好手艺没有用武之地。

  把加工场开到村里,村民的一手好手艺成了“点金石”。近日,在马山乡芳姐玩具厂看到,工人们正在加工各种各样的儿童玩具、装饰品等,工人都是村民,个个手脚麻利,技艺娴熟。

  芳姐玩具厂负责人甘春芳说,马山乡的村民有着很好的手工艺基础,三年前她在马山乡建起第一家加工场,承接来自广州的订单,工人是附近的村民,经过简单培训就能上岗了。

  随着加工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工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附近的村民已无法满足加工场用工需求。于是,甘春芳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把加工场开设到更边远的农村。这样不仅解决了加工场的用工需求,还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在家门口就业的岗位。

   家门口就业  既增收又传承技艺

  “刚开始来做工,技艺生疏,一天就赚几十元。但经过了简单培训后,现在一天能有近百元的收入。”在马山乡贫困村西竹村甘春芳的加工场里,村民韦阿姨笑着说,她平时主要是做家务和带小孩,现在村里有了加工场,闲余时候就做做工,靠手艺为家庭增加收入。

  对于贫困户来说,开在村里的加工场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据马山乡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乡根据当地人均耕地少、贫困户留守妇女多的特点,采取引导企业把加工场设在广大农村,尤其是贫困村,既解决贫困户可持续收入的问题,又解决了贫困户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和留守儿童问题。

  在与马山乡邻近的横县百合镇西背村,在村民潘相金的家里看到,楼房里到处是精美的手工编织产品,这些手工编织品主要销往大城市。据潘相金媳妇黄女士介绍,她们主要是做编织产品的创新开发,然后把新产品订单分发给村民按样品加工,再按订单回收成品。

  今年70多岁的潘相金是当地手工编织的能手。他编织的产品造型新颖、做工精良。潘相金说,这是祖传的技艺,在当地很多村民都有类似的技艺,很多家庭也靠这门技艺发家致富。

  开到村里的加工场,激活了乡村传统手工技艺,增强了脱贫攻坚乡村的“造血”能力,加快了乡村振兴步伐,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