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人口文化素质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影响研究
人口受教育水平是人口总体接受文化教育的程度和所具有文化素养的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人口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是实现和推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近年来,广西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广西人口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提升有效推进了广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深化就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人口红利”为“人才红利”,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广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等方面起了积极影响。
一、广西人口受教育水平状况
(一)人口文化素质显著提升
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广西人口大学文化程度呈大幅度增长,低文化层次人口群体逐年减小,高文化层次的人口群体逐年增多,人口文化结构向中、高层次发展。
接受高水平教育的人口提高幅度较大。2015年广西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教育人口为347.8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72.7万人,是2000年的3.3倍;接受大学文化教育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9.2%,分别比2010年、2000年提高了2.7个、6.6百分点。
初中文化水平仍然为人口教育比重最大。2015年广西初中文化水平的人口为1791.8万人,占6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41.1%,与2010年相比下降了1.5个百分点,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后,初中受教育水平显著提升。接受小学教育的人口为1400.6万人,比2010年减少了57.4万人。
分年龄段看,小学学历的人口主要是60岁以上老年人口,60-64岁人口的小学学历比重为49.1%,65岁及以上人口的小学学历比重为52.8%。初中学历占比超过50%的主要年龄段为25-49岁。大专及以上学历占比较高的为20-39岁年龄段。与2010年相比,高学历人口增长明显。2015年20-24岁人口中大专及以上的占比为35.6%,而2010年为17.9%;25-29岁人口中大专及以上的占比为18.1%,2010年为12.6%;30-34岁人口中大专及以上的占比为14.1%,2010年为11.42%;35-39岁人口中大专及以上的占比为11.7%,2010年为9.21%。可见,与2010年相比,中青年的高学历人口增长明显。
(二)就业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就业人口的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一是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2015年广西全部就业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2年,比2010年提高了0.51年。分产业看,第一、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7.92年、9.55年、11.44年。二是小学文化人口比重下降,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大幅提高。2015年广西就业人口中具有大学及以上受教育水平的占4.3%,具有大专受教育水平的占6%,高中的占14.1%,初中的占51.4%,小学的占22.4%。与2010年相比,五年间广西就业人口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比重下降6.2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比重差别不大,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
分产业看各受教育人口在产业间的分布,低学历人口在第一产业占比较大,小学学历人口、初中学历人口在第一产业占比分别为76.6%、54.4%,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占比较低。高学历人口大部分分布在第三产业,高中学历人口在第三产业占比为56.4%,大学及以上人口在第三产业占比达81.7%。
分行业看各受教育人口在行业间的分布,小学和初中学历人口集中在一些传统行业或者低端制造业,高学历人口集中在新兴行业。小学学历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34.3%)、采矿业(18.2%)、建筑业(19.1%)。初中学历人口主要集中在制造业(59.3%)、建筑业(62.1%)、住宿和餐饮业(56.5%)、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54.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53.3%)。大学及以上学历人口主要集中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51.4%)、金融业(71.5%)、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47%)、教育(67.3%)、卫生和社会工作(61.2%)、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66.4%)等行业。
(三)经济发达地区人口文化素质较高
分地区看,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地区以及桂东南沿海各市的人口文化素质较高,经济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的桂西北地区的人口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全区6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较高的地区有南宁市(9.73年)、柳州市(9.01年)、桂林市(9.3年)、北海市(9.35年),这些市的受教育年限已经超过九年义务教育年限,而在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全区仅有南宁市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9年。受教育年限较低的地区是百色市(7.79年)、贺州市(7.99年)、河池市(7.8年)。
(四)流动人口文化程度明显高于总人口
从文化教育人口的构成上看,广西流动人口以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为主体,流动人口文化素质明显高于总人口。从来自省内流动人口看,受初中及以上文化教育者占82.4%,比总人口比重高18.4个百分点。其中受大学及以上受教育人口占12.9%,比总人口比重高8.5个百分点;从来自省外的流动人口看,受初中及以上教育的比重为85.6%,比来自省内的流动人口的文化素质略高。其中受大学及以上教育的比重为15.2%,比总人口的比重高10.8个百分点。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看,来自省内的6岁及以上流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8年,来自省外的为10.7年,流动人口文化程度高于广西人口的平均水平。
二、提升人口文化素质有效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有利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人口文化素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为经济的持久发展提供主要动力;而经济发展是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缓慢,则没有财力去扩大再生产和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能有效培养人才和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最终造成人才缺乏,制约经济的发展。“十二五”期间,广西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各级各类教育蓬勃发展,人口文化素质大幅提高,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近年来广西经济总量连上新台阶,生产总值由2010年的9569.8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6803.12亿元,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十二五”时期,广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高于全国同期2.3个百分点。人均GDP在2014年首次突破5000美元大关。2015年人均GDP达35190元,是2010年的1.74倍。2011-2015年,全区人均GDP年均增长9.3%。
(二) 提高就业人口文化素质有利于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2010-2015年,广西产业结构深化调整。三次产业结构由2010年的17.5:47.1:35.4调整为2015年的15.3:45.8:38.9,其中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2.2、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3.5个百分点。工业化率由2.30提高到2.47,有色金属、钢铁、建材、食品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链进一步延伸,附加值、科技含量显著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8%,旅游、金融、会展、物流、健康养生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就业结构继续朝着不断优化的方向发展,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的步伐加大,使得就业人员在三次产业间的分布进一步优化。2015年末,在全区2820万就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为1427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50.6%;从事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员为513万人,占18.2%;从事第三产业的就业人员为880万人,占31.2%。三次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由2010年的54.12:18.74:27.14调整为2015年的50.6:18.2:31.2。广西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了就业人口的合理配置,两者形成了良好的循环推进作用。实现产业结构调整需要不断提高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优化就业人口结构,而就业人口结构调整又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就业人口结构调整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
(三)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有利于深化就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经济新常态下,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比较严重,产业结构性矛盾导致大量无效供给的存在,而有效供给不足,因此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化解产能过剩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劳动力供给需求匹配失衡。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之下,使得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一方面,企业用人需求降低,部分职工面临着下岗再就业,缺乏技能的劳动者面临着再就业难的窘境;另一方面,企业提质增效需要更多的创新性人才,对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比以往更加强烈。特别是新兴产业、新型业态、新商业模式的兴起,对就业人口的文化素质要求更高。
(四)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有利于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
广西是劳动力资源大省,2015年广西劳动年龄人口为2845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9万人。虽然广西劳动力资源仍然较为丰富,但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有所下降。全区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59.3%,比2010年降低了1.9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由上升转为下降。从劳动年龄的内部结构来看,青年人口(16-39岁)占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58.4%,下降3.7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年龄由2010年的36岁提高到36.3岁,劳动力有老龄化的趋势。从当期看,庞大的青壮年人口仍然存在着“人口红利”,但随着劳动力老龄化的推进,劳动力的数量优势将不复存在。从长远发展看,必须通过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将“人口红利”转变为“人才红利”。
(五)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有利于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党的第十八大提出,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一直以来,广西始终高度重视改善民生,把发展经济与增加居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核心目标,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如期推进,2015年广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16元,比2010年增加9803元,年均名义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67元,比2010年增加4253元,年均名义增长12.7%。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19:1下降到2.79:1。在提高广西居民收入水平的多种影响因素中,受教育程度无疑是决定收入水平的关键因素。从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情况看,接受小学和初中文化教育所占比重最大的行业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中的传统制造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生活性服务业,这些行业的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也较低。接受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文化教育比重较大的行业为第二产业中的新兴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的生产性服务业,这些行业的就业人口受教育程度较高,从业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也相对较高。因此,提高人口受教育程度,使就业人口向高工资行业和职业流动,有利于提高收入水平。
三、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建议
(一)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教育关系国计民生,关系民族未来,是支撑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事业。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广西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必须紧紧抓住三大战略定位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奋力开创“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开放发展新局面。随着广西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对各级各类的人才需求空前旺盛,广西教育必须肩负起建设西部人力资源强省(区)和实现“富民强桂”的人才培养重任。然而,广西教育发展基础仍然比较弱、水平较低,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求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人民群众期盼良好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增强教育活力与体制机制约束的矛盾仍然存在。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广西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桂”战略和“人才强桂”战略,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科学发展,使教育更加符合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二)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探索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逐步统一城乡教育规划、建设标准、经费投入、师资配备和管理体制,探索城乡教育联动发展新模式,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统筹规划城镇建设和学校布局。实行城市开发建设和学校建设同步规划,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学校建设同步规划。鼓励优质教育资源向中小城市和城乡结合部延伸。统筹考虑人口变化和城镇化趋势,科学推进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
(三)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人才
加快培养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急需人才。加强工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快培养面向“三农”的急需人才。加强农林水利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建设,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科技人才、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推动职业院校面向县镇农村,有计划地培养提供公共服务、社区服务、家庭服务和养老服务的技术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