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
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最高决策从全局战略高度赋予广西三大战略新使命,切中广西发展要害,是5000多万壮乡人民求富变美实现全面小康的总指针
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对广西的发展提出了三方面要求:一是把握好“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机遇,构筑沿海沿江沿边全方位对外开放平台;二是要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要坚决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三是一定要保护好桂林山水,保护好广西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总书记对广西发展作出了明确定位,即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陆海相邻的独特优势,加快北部湾经济区和珠江-西江经济带开放发展,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目前,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只有五年有余的时间。围绕着习近平总书记赋予广西的这些重大新使命,近日《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就“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给广西带来的机遇,广西在对外开放方面的战略举措,广西扶贫攻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扶贫开发的主要举措,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路径等重大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三大战略新定位“做活”全局
《瞭望》:目前,广西已经准备采取哪些措施,落实总书记对广西发展的新定位、新要求?
彭清华:我们把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组织推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掀起学习贯彻热潮,用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统一思想、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特别是按照“三个定位”要求,把握方向,抢抓机遇,奋发进取,努力把广西开放发展这盘棋走活,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加快形成面向国内国际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目标,不断谱写祖国南疆繁荣稳定新篇章。
基础设施、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三头并进”,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广西作为我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构建国际大通道内涵丰富、空间广阔。
首先,打通基础设施通道。主要是依托与东盟陆海相邻的有利条件,以建设中国-东盟海上通道、中国-中南半岛陆路通道、中国-东盟航空中转枢纽、中国-东盟信息港为重点,海陆空齐头并进,实现互联互通。
第二,打通经贸合作通道。主要是紧紧抓住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谈判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积极推进的机遇,努力打造中国-东盟博览会升级版,使东博会在服务中国-东盟10+1合作的同时,拓展RCEP10+6合作,在园区合作、产业合作、资源开发、通关便利、投资贸易等方面实现互利共赢,搭建中国和东盟以及区域外国家之间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重要渠道。
第三,打通人文交流通道。主要是充分发挥广西与东盟国家人文相亲、习俗相近的独特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体育、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旅游等民间交流,巩固传统友谊,促进共同繁荣发展。
“双核驱动”、“三区统筹”,打造区域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广西沿海沿江沿边,是西南中南地区的重要出海口。我们注意找准区域开放合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深入实施北部湾经济区和西江经济带“双核驱动”战略,把国际国内先进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与广西的资源、区位、生态环境等优势有机结合,在服务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中着力打造交通、产业、开放、金融、城镇、生态六大支撑体系,进一步释放“海”的潜力、激发“江”的活力、做足“边”的文章,形成沿海沿江沿边“三区”统筹发展的强大势能,努力发挥新的战略支点作用。
激活历史基因、发挥独特优势,努力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广西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之一,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上具有海陆兼备的地理优势和与东盟国家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习俗相通、交往密切的人文优势。我们将立足于自身优势和现有基础,激活我区对外通商开放的传统基因,积极把握国家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设立“丝路基金”、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的机遇,遵循共建、共商、共享原则,在“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等方面下功夫,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当前重点是优先启动一批“一带一路”项目,谋划拓展广西北部湾至沿线有关国家的海上航线,着力形成以南宁为节点,北接欧亚大陆桥、南联海上丝绸之路的南北国际大通道,加快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临港产业带、商贸物流基地,充分发挥沿边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作用,用金融合作激活区域经贸合作“一池春水”,积极走出去,服务好国家周边外交战略。
“总量提质、分量提速”迎战新常态
《瞭望》:一方面随着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广西发展迎来重大机遇;另一方面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任务紧迫。广西在应对经济下行方面准备采取什么措施?广西如何实现转方式调结构与稳增长之间的平衡?
彭清华:与全国一样,广西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受宏观环境、自身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等多因素影响,经济运行走势分化,新旧产业和发展动力“青黄不接”,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三期叠加”特征表现尤为明显。最近一个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分析经济形势,研究经济工作,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措施。
广西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综合施策,出台稳增长48条措施,从8个方面定向精准发力,全力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
一是增投资促消费扩出口。精准对接国家重大工程包,加快推出广西投资工程包,抓好重大基础设施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掀起新一轮投资建设热潮。促进消费不断扩量提档升级,深入实施“加工贸易倍增计划”,扭转外贸增速回落局面,让“三驾马车”协同为稳增长发力。
二是扶持实体经济发展。深入开展“千名干部入千企”活动,采取“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落实好为企业减税降费,保护各方面投资的积极性,瞄准制约产业发展突出问题对症下药,着力解决地方和企业反映强烈的融资难、用电贵和物流成本高问题,促进市场“回暖”。
三是用改革挖掘增长动力。把发展政策与改革举措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既是当前急需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措施,坚持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三管齐下”,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重点推进行政审批和管理、投融资、土地利用、财税、金融等方面改革,激活力、增动力、挖潜力,优化政务环境和营商环境。
四是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对接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统筹推进科技、管理、品牌、组织、商业模式创新,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加快形成新引擎。我们刚刚召开了全区服务业发展大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服务业发展,着力补齐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服务、健康养老等服务业发展“短板”。大力发展中小微企业,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遍地开花,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稳增长与调结构相辅相成,保持一定增长速度有利于结构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增长。全国是在工业化后期进入新常态,广西则是在工业化中期进入新常态,政策红利下降,要素约束趋紧,环境承载力减弱,新的增长动力尚未形成规模,适应新常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面临更大的困难和挑战。
为此,我们按照“总量提质、分量提速”的思路,统筹抓好稳增长和调结构。从总量提质来说,就是在过去10多年高速增长的基础上,把经济增速预期适当下调一点,腾出更多精力和空间促进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使经济发展结构更优、质量更高、效益更好。从分量提速来说,就是把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工贸易、旅游业等具有潜力、利于转型的分量领域发展速度提上去,力争使若干分量增幅明显超过总量增幅。
“超常举措、过硬办法”扶贫攻坚
《瞭望》: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少搞一些盆景,多搞一些惠及广大贫困人口的实事。请问,现在广西已采取哪些措施进行扶贫攻坚?目前效果如何?下一步有什么打算?
彭清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强调把扶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做到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管理、精准考核,这是我们打好扶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广西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
一直以来,我们高度重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举全区之力打好扶贫攻坚战,重点强化集中连片地区、石漠化地区、边境地区和水库移民区等区域扶贫,开展“整乡推进”扶贫、30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和兴边富民行动,努力完善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不断提高扶贫工作有效性。
自从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以来,2010年到2014年间,广西贫困人口减少474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0年的23.9%下降到12.6%,2011年以来,共为4100多个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在贫困地区修建屯级道路14765条15334公里,81.4万贫困农户危房得到改造,1400多万农村居民和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已通电的村屯全部解决听广播、看电视难问题,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后就业率达95%以上。
由于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广西扶贫攻坚任务仍然艰巨,目前广西还有538万贫困人口,是全国6个贫困人口超500万的省份之一,意味着到2020年每年必须减贫90万人。我们将按照总书记指示要求,突出“精准”二字,综合施策、多措并举,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坚决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确保贫困地区群众与全国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一是算好明细账。算好贫困特征账、致贫原因账、扶贫差距账、扶贫收入账、扶贫优势账“五笔账”,切实把扶贫人口的结构、分布、特点搞清楚,明确工作目标、工作任务、资源投入、时间工期等,倒排进度,倒计时推进。
二是精准识别。严格把好群众申请关、入户调查关、民主评议关、公示监督关、确认审核关五道“关卡”,精准识别贫困对象。
三是精准扶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县一级“点对点”、“一对一”精准扶持,把扶贫资源、扶贫手段真正对准每个村、每个户。
四是精准管理。建立健全扶贫工作台账、建档立卡动态管理机制,脱贫一个“销户”一个。
五是精准考核。建立和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考核机制、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党政主要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机制,将减少贫困人口、增加农民收入、摘掉贫困帽子的进程作为考核主要内容,引导县一级认真履行扶贫工作主体责任,把主要精力聚焦到扶贫攻坚上。
《瞭望》:返贫率高是扶贫攻坚工作遇到的重大挑战。往远一点看,假如到2020年广西贫困地区群众实现整体脱贫,那么对于保障绝大部分人不再返贫,广西有什么思路和措施?
彭清华:的确,扶贫攻坚既要帮脱贫,也要防返贫;既要减少存量,也要解决增量。由于因病因老因灾,一些已经脱贫的群众可能会返贫。我们将按照总书记关于“已经脱贫的要巩固发展,尚未脱贫的要加快解决”的要求,积极转变工作思路,查找致贫、返贫的“病根”,对症下药,由“输血式”扶贫变为“造血式”扶贫,防止因病因老因灾返贫,真正拔掉穷根。
一是产业扶贫。针对每个贫困村,因地制宜选准产业、找对路子,真正发挥本地的比较优势,发展能带动群众致富的特色产业,并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产业链整合,实现“小村屯、大市场”的产业扶贫新格局,提高贫困地区的抗灾抗风险能力。
二是教育扶贫。加强职业技能、实用技能培训,拓展贫困子弟的发展空间、提高贫困群众的就业创业能力,做到一人成才、全家受益,一人就业、全家脱贫,防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
三是生态移民扶贫。开展集中安置示范点建设,做好近、中、远期规划,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对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扶贫成本极高的贫困群众实行生态移民搬迁,解决好数以百万计贫困人口的易地搬迁问题,让贫困群众搬得出、住得下、有收入、有保障。
四是兜底扶贫。对那些因病因老丧失劳力,确实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群众,提供适当合理的社会保障,逐步提高低保水平,争取到2020年农村低保补助每人每年达到2500元,真正把底线兜住兜牢。
《瞭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在“全面”,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是首要目标,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也是重要内容,在这些方面广西有哪些措施和部署?
彭清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内涵十分丰富,其核心在“全面”二字,一方面体现在覆盖区域和人群的全面,用总书记的话说就是“决不让一个少数民族、一个地区掉队”。另一方面体现在覆盖领域和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全面,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个方面。对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要求,广西不仅经济发展指标低,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指标的差距更大。我们将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思路,加大力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保基本,主要是强化政府在基本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责任,把政府职能转变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上来,加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布局合理、城乡共享的公共设施,努力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比如,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的关爱服务等。
强基层,主要是整合资源投入到基本公共服务薄弱的地区和环节,使公共服务向农村基层下移。比如,建设集文化、体育、卫生、计生等功能为一体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积极推动北部湾城市户籍同城化改革,制定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的政策措施,完善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和农民工工资制度,让农民工能够融入城市。
建机制,主要是建立民生投入稳定增长机制,保证基本公共服务预算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增幅,提高基层政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能力。着眼扩大城乡就业、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覆盖范围,建立健全多层次、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着眼促进城乡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均衡发展,建立健全配置公平、发展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
《瞭望》:保护好广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明确要求,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上,广西是如何统筹考虑的?有哪些战略性举措?广西提出了生态经济的理念,广西生态经济建设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彭清华: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西代表团审议时,深情地回忆起近半个世纪前第一次到广西的情景,对如诗如画的桂林山水、美丽多彩的民族风情、优良的生态环境留下了深刻印象,特别嘱咐我们要保护好桂林山水、保护好广西良好的生态环境。
我们按照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坚持绿色化与“新四化”协同推进,弘扬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着力破解制约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障碍,探索一条具有广西特色的“绿色崛起”之路。
虽然我们与发达地区比经济总量、比规模、比实力差距较大,但比特色、比生态、比人居环境还是有自身优势的。这两年,面对新常态下资源环境约束日趋强化,我们努力改变过去靠拼资源拼环境拼投入的发展模式,推进生态文明与经济建设融合发展,持续开展“美丽广西”乡村建设活动,组织干部驻村入户,发动群众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推动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努力打造广西的生态品牌、人居环境和文明风尚。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提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理念,通过环境治理、腾出能耗空间,进一步利用广西生态资源,促进生态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正在筹备召开全区发展生态经济工作会议,谋划以发展生态经济为抓手,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优化生态产业发展布局,高标准建设一批生态型产业园区,着力培育和发展一批既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又能提升产业发展质量的生态产业,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新型建材、生态休闲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等产业,促进生态产业集群式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
同时,加大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采取切实措施严格保护生态环境,严守生态红线,增强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加快生态宜居城乡建设,努力实现生态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和生态环境效益最大化,推动生态、绿色、有机、循环经济一体化发展,生态人居、环境、文化、家园同步建设,让生态优势变为发展优势,让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孙志平 刘 伟 王军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