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泼墨八桂山水 抒写诗与远方 ——广西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优质文旅产品纪实
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周贻刚摄/光明图片
广西昭平县黄姚古镇一角。光明图片
广西东兰县大同乡弄彦村瑶族同胞在欢迎游客。刘廷智摄/光明图片
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景色。周贻刚摄/光明图片
【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
文化与旅游,都是实现美好生活的重要领域。近年来,广西积极推进文化和旅游联动发展,在公共文化游客共享、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县域旅游特色化发展、旅游演艺推陈出新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正利用文化和旅游两部门深度结合的契机,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精心打造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产品和优质的旅游产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1.展示广西文化的“窗口”
北海市合浦县历史悠久,素有“南珠故郡、海角名区”之美誉,是历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始发港之一。铜凤灯、铜马、波斯陶壶、斯里兰卡琥珀、马来西亚铜熏炉……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里,沉淀光阴印记的奇珍异宝,见证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恢宏历史。
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西,首站来到北海市。在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总书记详细了解文物的年代、特点、来源,询问古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往来、文化交流有关情况,说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那以后,前来合浦汉代文化博物馆参观海上丝绸之路文化的游客络绎不绝,博物馆旅游成了北海一道新的风景。2018年1月至9月,合浦县汉代文化博物馆共接待游客133万人次,同比增长31%。
广西传统工艺展示馆,位于广西博物馆的一个角落。展示馆外面虽不起眼,内部却别有洞天,里面摆放着桂绣、壮锦、绣球等民族织绣,既有精致典雅的手工艺品,也有精美实用的服饰家居用品,还有民族织绣工艺的展演与体验。这家由广西博物馆和手工织绣龙头企业广西金壮锦公司携手打造的展示馆,引起越来越多游客的兴趣。
“这是了解广西民族服饰文化的最佳窗口。”来自东北的游客杨女士说,“下次来南宁,我要带孩子一起来参观。”数据显示,今年来馆游客已超过100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将近一半,展示馆已经成为南宁乃至广西对外接待的重要窗口。
作为工业城市的柳州,有着深厚的工业文化和独特的城市记忆。2012年,柳州工业博物馆应运而生,成为全国两个规模最大的工业博物馆之一。进入主展馆“柳州工业历史馆”,迎面而来的是1902年以来柳州所使用和生产的大中小型工业设备、产品等工业文物。专题馆“柳州企业风采馆”则充分保留和展示了锯齿型纺织车间的历史原貌以及生产图表、标语等历史遗迹,让游客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柳州工业博物馆开放后,成为很多外来游客必去的场所。截至目前,博物馆已接待游客500万人次。今年11月8日,经过数月的大众投票和专家评选,柳州工业博物馆成功入选“柳州十大文化地标”。
2.“唤醒”文化遗产的生命
用赭红线条涂抹出壮族先民生活生产场景的花山岩画,为崇左市宁明县涂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为宁明县打造旅游品牌构筑了底色。2016年7月,花山岩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实现了中国岩画申遗、广西世界文化遗产两个零的突破。
申遗成功后,宁明县在加强岩画保护的基础上,深入挖掘花山文化内涵,开发系列特色旅游项目和商品。一度式微的壮乡山歌、铜鼓表演、花山战鼓表演、仙琴弹唱等表演重新焕发生机,鲜为人知的土法红糖、糖波酒和舂糍粑等特色产品成为游客新宠。
在花山岩画的召唤下,前往宁明旅游的游客大幅度增长。2018年1月至9月,全县接待游客总人数为378万人次,同比增长56%;实现旅游总消费近43亿元,同比增长43%。崇左市旅游发展委主任冯波告诉记者:“申遗带动了旅游业发展,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动能。”
壮族霜降节是壮族的民俗活动,主要流行于广西的大新、天等、德保、靖西、那坡等县。2016年11月,壮族霜降节作为中国二十四节气扩展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广西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零的突破,也提升了当地人民的文化自信。
围绕霜降节,大新、天等等县纷纷推出山歌迎宾、壮剧演出、抛绣球、打陀螺等民俗活动,同时,也将自行车越野赛、攀岩比赛等时尚运动纳入其中。
灵渠是全世界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人工运河,与都江堰、郑国渠并称为“中国秦代三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灌溉作用。结合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灵渠开发了一系列休闲度假产品。目前,规划中的灵渠旅游综合体——灵渠古镇也正在积极建设中,将为游客提供更高质量的旅游体验。
今年8月,灵渠成功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成为广西首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也引起了广大游客的关注。
3.文化为旅游“唱戏”
玉林北流市铜石岭,石皆紫铜色,奇峰怪石造型各异,巍峨壮观。这片兼具丹霞石林与喀斯特地貌的世界奇观,拥有汉代以来世界最大的冶铜遗址和世界唯一的铸造铜鼓遗址,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
近年来,北流市充分挖掘北流作为世界铜鼓王故乡的文化底蕴,提炼出“千年铜州,活力北流”的发展定位,加快推进铜石岭景区建设,打造融科普教育、铜鼓文化、考古探险等为一体的铜鼓文化旅游品牌。2017年,铜石岭景区被评定为4A级景区;2018年,景区又新建了极速滑雪、管式滑道、玻璃漂流、七彩滑草等特色体验项目。“以前的北流给我们的印象单一,觉得这里只是县域经济发展较快;现在的北流,既彰显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又充满了与时俱进的时尚感。”游客贺先生说。
贺州市昭平县,拥有中国最美十大古镇之一的黄姚古镇以及一批古村落。近年来,昭平县在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过程中,紧紧把握古镇、古村落资源,在保护资源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古镇历史文化,打造精品民宿,形成集休闲度假与历史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走进黄姚古镇,小桥流水,山峰环绕,明清建筑连片成群。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经营者遵守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镇的老宅进行民宿改造,在保留古朴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化的设施。经过发展,目前黄姚古镇的精品民宿已达100多家,而且一房难求。“古镇已成为我们的‘梦境家园’,一有时间我们全家老少经常回到这片家园放松心情。”广东游客王先生说。
丹洲岛是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融江上的一个小岛,其四周山怀水抱,风景优美。近年来,三江县在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过程中,进一步提炼特色文化,丹洲岛独特的一面逐渐引人关注:岛上居住着壮、汉、瑶、苗、侗等5个民族,民风淳朴,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相处融洽;岛上保存有古城墙、古书院等历史文化古迹,村民爱好玩石、树桩盆景,家家奇石、户户盆景,古迹遗韵和现代审美相映成趣。
为了展示和传播这种和谐之美,由南宁师范大学、广西教育学院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在深入开展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借助数字媒体技术,打造民族文化数字长廊,增加已损毁古建筑现场虚拟还原、景区景点现场扫码解说等体验。通过“文化+旅游+科技”,为县域旅游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
自2004年3月公演开始,桂林阳朔的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便成了“永不落幕的经典”。《印象·刘三姐》至今总共演出7000多场次,接待境内外观众1800万人次,营业收入超过20亿元。《印象·刘三姐》开创了山水与文化、旅游与演艺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充分彰显了广西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创造力。
继《印象·刘三姐》之后,广西文化和旅游部门努力做好演艺与旅游融合的大文章,呈现出好戏连台、新戏不断的良好局面。
《梦·巴马》是在“世界长寿之乡”巴马瑶族自治县打造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梦·巴马》通过利用灯光及音响效果,结合舞蹈演员及当地群众的演出,反映巴马瑶族婚礼、铜鼓、补粮、天浴等民俗风情,演绎一出融民族风情、巴马风光、长寿文化为一体的文化盛宴。自2012年首演以来,《梦·巴马》赢得了游客的认可,实行了常态化演出,且上座率较高。
当耳畔响起独弦琴悠扬婉转的琴声,京族少女们在海边拿着梭子开始一天的渔网编织工作,少女的巧手越来越快,渔网越织越大……这样生动的画面并非来自于真人演出,而是源于东兴国门演艺剧场上演的3D全息歌舞秀《秘境·东南亚》。
《秘境·东南亚》是在东兴口岸出入境人数迅猛增长的背景下,防城港市于2017年初针对市场需求推出的特色文化产业项目。项目通过高科技手段,立体展现中国京族民俗和东南亚民族风情,让游客在边境即可领略到各国民族风情。“我们将加强演艺与旅游的融合,打造叫好又叫座的示范项目,为防城港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作出更大贡献!”防城港市旅发委主任陆健文说。
《光明日报》( 2018年12月11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