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让榔之声在天等上空悠扬唱响
近几年,天等县打榔文化美名扬。今年10月24日,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在向都镇授予天等县“中国打榔艺术之乡”牌匾,天等喜获“中国打榔艺术之乡”称号。
作为大石山区的天等,靠什么摘取这块牌匾,获得如此高的荣誉?
“能摘取这块牌匾,这和天等代代相传的打榔文化,群众的积极参与 ,党委政府的全力挖掘、保护、打造的打榔舞文化品牌是分不开的。现在,天等县打榔舞从内容到形式都获得较大提升,全县有50多支打榔队伍活跃在乡村,打榔舞已经成为天等县乃至广西的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张雪奎说道。
天等“榔”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10月20日一大早,天等镇洪岭村山旦屯的黄福林家升起袅袅炊烟,走进屋里,便闻到糯米飘出的阵阵清香。糯米蒸熟后,只见黄福林从蒸笼里将蒸熟的糯米倒入四方形的木榔中。随后,他和黄明花两个人一人拿着杵有节奏地对打。不一会儿功夫,本来颗颗透亮的糯米黏在一起,变成一大团糍粑。
黄福林抓起一小团,将糍粑摊开成圆饼样,放进早已炒好的花生拌红糖粉,包好,送给笔者品尝,一口咬下去,香甜可口,令人回味无穷。
“今年是我哥哥49岁大寿,做糍粑祭拜祖宗,祈祷哥哥健康长寿。”黄福林笑着说道。
“这就是天等打榔舞的生活来源,每逢老人过寿、年轻人结婚、小孩满月等喜事,大家都打糍粑,祈福平安。”县文化馆馆长说道。
“天等县打榔舞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是居住在天等地区的壮族先民创造的用于酬神、还愿、祭祀、娱乐等活动的民间舞。是天等县壮族先民在唐代武德年间至北宋靖康年间为酬谢天公地神赐予的福泽,并祝愿年年风调雨顺,岁岁国泰民安所创造的用于酬神、还愿、祭祀、娱乐等活动的民间舞蹈,是壮族人民以舂稻粮的动作发展而来的一种民间自娱性的劳作舞。 打榔舞主要道具为木榔,是用一根长约六尺、直径二尺的大木凿制而成的大木槽。表演者不分男女老少,有二人对打、四人对打、多人交错对打等多种方式。当《打榔舞》的音乐响起后,每人用一米多长的木杵有节奏地敲击榔壁、榔底和榔边,动作欢快有力,节奏稳重,声调若鼓,闻于数里,以此表达壮族人民对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幸福吉祥的祈求和渴望。”天等县原文体局局长杨德广说。
古老“榔”文化展示新风采
近日,外来游客到龙茗镇古棣参观,知道游客想看打榔舞后,该屯群众立即穿上节日的盛装,抬出两套表演用的榔,在烈日下满头大汗地做着各项表演的准备。打榔舞开始了,只见两队人马手持木杵围榔而歌,时而齐声呼号,时而以杵击榔,时而围榔而跳,时而沿榔而走。动作优美整齐,榔声亮如钟鼓,场面蔚为壮观……
“我们县各乡镇都有打榔文艺队,男女老少几乎个个会打榔,打榔舞在当今已经被天等儿女演绎得多姿多彩。”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说。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文化部门重视打榔舞民间文艺的保护、传承和发展。完善硬件设施,让群众有娱乐场地。天等县先后建成了全区县域一流的天等体育馆、博物馆、天椒广场等一批一流文化设施。建成96个村级篮球场、13个乡镇文化站、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天等县支中心,积极实施“农家书屋”试点工作。广播电影电视工作有重大进展完成543个点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项目,为打榔舞传承提供硬件条件。
同时,县文化馆安排2名专职人员,辅导全县各文艺队伍开展壮族打榔舞活动,目前全县有50多支民间文艺队伍表演的《壮族打榔舞》活跃在各种舞台上。2007年,天等县举办首届指天椒节,把《打榔舞》搬上了开幕式舞台,打榔舞顺利成为自治区文化厅公示的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之一,并在区内各类比赛中获得多个奖次。2012年3月,天等县举办“千人打榔舞”大型舞蹈比赛活动,千人打榔舞名声大振。2013年,天等县在天等镇稻香村、龙茗镇古棣屯建立了壮族打榔舞传承基地。
“榔”文化品牌艺术永久传扬
为了让“榔”文化品牌艺术永久传扬,天等县切实发挥天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的作用,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申报工作力度。建设壮族歌舞等壮乡文化兴趣班,由天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心收集壮乡文化的歌曲或舞曲进行编排演义,该县博物馆收藏体现壮乡打榔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品,进行保存和定期展示。目前,天等县成功申报壮族《打榔舞》、《拜囊海》、《霜降节》等5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打榔舞》和《霜降节》这两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名录。
同时,在国内知名媒体报刊上推介天等县深厚的民俗文化资源,香港凤凰台、中央电视台为天等“打榔舞”拍摄报道专题片。广西电影制片厂为 崇左 市拍摄电视风光片《左江水清又清》时将天等县“打榔舞”作为重要片段进行专题拍摄,通过知名媒体的宣传,提高区域内外知名度,提升“打榔舞”美誉度。打造民俗 文化 名片。扶持“打榔舞”等民间 文化 节庆活动,构筑壮乡节日文化品牌。通过精湛的艺术加工创作将民俗奇葩编成系统的文艺节目,依托区内知名文化公司、文艺院团,展示民间演艺等天等壮乡本土民族特色,着力打造天等打榔文化精品。
(黄丽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