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高校科技创新:走出"象牙塔" 搭起"创新桥"
——广西高校科技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记事
创新驱动作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高校在实施这一战略中如何找准创新与服务经济建设的最佳契合点,搭起创新与发展的桥梁?
近年来,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高度重视高校科技创新工作,不断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高校转型发展。各高校主动适应国家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向我区4大国家战略规划重大需求,强化产学研特色,突出环保、汽车、农业、新材料等领域的科技优势,积极探索具有广西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成果转化
墙里开花内外皆香
8月21日,广西石墨烯研究院在南宁高新区生态产业园揭牌,这标志着广西大学石墨烯科研成果产业化加速推进,广西石墨烯产业和技术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
“以服务广西石墨烯产业发展为中心,充分利用与拓展广西大学现有的资源平台,为广西乃至全国石墨烯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引领示范。”该院首席科学家、广西大学可再生能源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主任沈培康表示。
据统计,无论全国或是广西,高校获得的科研成果、科技奖励占比均超过半数。然而,不少高校科研成果曾因审批程序较长,或因激励因素、成果比例分成等问题,被“束之高阁”,造成墙里开花里外不香的困境。
如何破解难题?
对高端人才和好的科研项目,要抓好引进、抓紧培养。我区通过实施各种人才引进政策及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在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紧缺、能够解决关键技术问题上发力。广西石墨烯研究院的成立,正是广西大学以“杰出人才”层次引进的沈培康教授主导下的一大成果转化创新工程。
对科研团队的创新成果,则要简政放权,放手让科研人员出去闯。在今年出台的《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方案》中,要求高校教师每两年至少有两个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允许高校科技人员在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的条件下,经单位批准,持高水平科研成果或发明专利从事创业或到企业兼职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开发、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成果转化活动,并取得相应合法股权、薪资或奖金,以此调动高校教师参与创新创业的积极性。
在最近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公示名单中,广西大学的王双飞教授赫然在列。1999年,王双飞建立起由4位教授组建的团队并成立博世科环保,2015年初,企业正式在创业板挂牌上市,实现广西创业板“零的突破”。期间,王双飞及其团队多次获得科技进步奖,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并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区轻工行业清洁生产与污染控制技术的进步。
近年来,我区各所高校的科研成果逐渐走出“象牙塔”,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通过成果转化产生的效益反哺技术创新,基本形成了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高校创新体系。
“十二五”期间,全区高校专利申请总量达13623件,申请发明专利10269件,获得专利授权4820件,专利出售签订技术转让合同数360个,出售金额4343.1万元;2015年度广西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中,15所高校作为主要完成单位,获得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共69项,占授奖总数155项的44.5%。其中,高校获得一等奖6项,占授奖总数的60%,二等奖30项,占授奖总数的51.7%;三等奖33项,占授奖总数的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