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恭城县:打造法治生态县 谱写和谐瑶乡曲
打造法治生态县 谱写和谐瑶乡曲
桂林市恭城县普法工作三举措探索“依法治县”新路子
“生态果甜瑶乡美,法制宣传我当先,万亩果园无人守呀,千张鱼塘不设防……”一首民谣唱出了平安恭城民族团结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桂林市恭城瑶族自治县从“一五”到“五五”普法蝉联全区普法先进县,在“六五”普法的第二年,被全国普法办确定为全国“六五”普法依法治理联系点。该县坚持深入广泛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把“依法治县”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收到良好成效。
一、结合当地人文特色,进一步促进民族和谐。
1、组建一支瑶族女子普法队。
该县组建了一支瑶族语言的女子普法队,专门负责以“送法下乡”为重点的普法教育工作,共开展普法活动200多次。该队伍结合瑶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的实际情况,积极探索留守儿童、服刑人员、外出务工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四种特殊群体的普法教育新形式,依托妇女儿童维权律师团、普法讲师团、律师服务队、志愿者及网络评论员五支队伍传递普法声音,突出农村普法“双六行”等创新,进一步深化“法律七进”活动,成为活跃于瑶乡的风景线。
2、打造两大法治文化精品。
一是培育法治文艺团体。除县文工团外,还在各乡村、社区培育了60多个民间法制文艺宣传队,依托该县每年举行的盘王节、月柿节、桃花节、油茶节、关公文化节等六个民族节日,针对不同的法律,编排相应的剧本,把普法内容编成小品、相声、三句半、山歌、彩调、桂剧、秧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进行宣传。二是建设法治文化长廊。在公路沿线建立法治文化长廊,总投资56万元,扩大了法治文化宣传的影响力和渗透力。
3、编印三套民族特色法律读本。
根据该县实际情况和人民群众的需求,编印了《恭城瑶族自治县常用法律读本》、《瑶山安全用电宣传日记本》和《恭城瑶族自治县安全生产基本常识》等涉及瑶族地区税收、计生政策、水利、安全生产等内容的普法读物。今年,在全县中小学举行捐赠仪式4场,捐赠读本2.5万多册,在“送法下乡”活动中发放10余万册。
二、依托法治文化建设,逐步带动新农村发展。
1、人民群众须“知”。
在每个村屯,尤其是在新农村中主动占领普法阵地,通过横幅、墙画、板报、宣传单等方式向群众普及基本法律,让人民群众“抬头见法”。今年4月,该县司法局与县邮政局投资12万元联合制作了317块信访维稳、“六五”普法等法律法规宣传版面,分别安装到317个村屯进行法制宣传。该县村民法制观念逐步增强,民事、刑事案件逐年下降,“三大”纠纷全面减少。红岩村、北洞源村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2、村委干部抓“学”。
通过办农民法制学校、明白人、文化角等方式,由基层司法所指导、由村委干部组织基层人民调解员、村组队长和村民学习法律法规。该县共建立农民法治学校42处,明白人117名,文化角51处,组织法律知识培训和法制讲座89场2000多人次,进一步营造新农村农民学法用法、知法守法的法治氛围。
3、党员领导善“用”。
认真落实领导干部学法用法联系点制度。在联系的行政村和社区善用法律手段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用自身的行动带动和影响全民学法守法用法。在新农村的联系点,坚持学用结合的原则,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及当地适用的政策,引导其深度挖掘民族民俗文化,打造瑶族民俗特色文化旅游产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三、按照普治结合要求,大力助推生态文明县建设。
1、营造党员干部学法用法气氛。
该县领导干部带头学法,县委中心理论学习小组坚持每月集体学法2个学时制度,请专家、教授授课,并交流学法心得体会。2011年以来,共举办处级领导干部法制讲座28次、科级干部法制学习班40期,参学人数达8650人次。同时在县委党校举办的青干班、科干班及村级干部培训班等开设法制课。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有助于正确的行政决策,为依法治理营造了很好的法治环境。
2、规范机关单位依法行政工作。
该县不断完善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考核评估和奖惩激励机制,将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纳入县委、县政府的年度绩效考核内容。进一步健全执法责任制、执法公示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促进机关单位严格执法,热情服务,进一步提高机关单位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行政能力。同时,县领导与各行政执法单位一把手签订依法行政工作责任状,全面实施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为助推生态文明县建设注入新动力。
3、助推行业依法治企进程。
该县大力推进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活动。利用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等形式宣传法律知识20场次,大力宣传了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税务法规等与各行业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各行业法律意识,从思想根源上打击违法行为。
恭城虽是桂林市普法工作的缩影,但通过以点带面作用,有效促进了“依法治市”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