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镜头记录舞台上的“非遗”戏曲瞬间 7年拍摄上万张戏曲照片

05.04.2017  19:29

观众在参观戏曲图片展览

戏曲演员在看展览

戏曲绝活《长水袖》 (本版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摄影达人


■当代生活报记者 黄静

核心提示

背着笨重的相机设备,奔走在全区各地的戏曲舞台,在观众席中间,一呆就是2个多小时。对于粟俊来说,摄影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3月29日,由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艺术摄影学会主办的“桂戏俊影——粟俊广西戏曲艺术摄影展”在广西民族博物馆开展。这次展览的“主角”,正是广西群众艺术馆摄影部专职摄影创作员粟俊。展览展出的是近年来粟俊拍摄的近百幅精品力作。这些年来,他一直关注着广西戏曲的脉动,他的摄影镜头始终聚焦广西戏曲舞台的台前幕后。在本次展出的近百幅摄影作品中,展现了桂剧艺术的细腻婉转,壮剧艺术的清新健朗,彩调剧艺术的风趣幽默,侗戏艺术的自然纯朴……

困难重重

为拍好瞬间画面要看剧数十次

粟俊告诉记者,为了拍摄《打棍出箱》这部剧的画面,他反复进行了尝试。这部剧的剧照,看点就是人从箱子里出来的那一瞬间,所以时间和捕捉动作显得尤为重要。这就需要拍摄者对整个剧目非常熟悉,才能掌握好拍摄时间。

每一部戏曲都会有自己的节奏,比如先慢戏,再到快戏,中间会有出彩的动作,演员的表情也有可圈可点的地方。”说起拍摄难度,他说印象很深的是拍喷火的一瞬间的画面。“全场是没有光线的,特别暗,演员喷火的时间,就停留1—2秒。”他说,要想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拍到画面,还要达到满意的效果,难度很大。为了那一瞬间的镜头,他拍摄了很多次。

专注戏曲摄影

拍了太多花草,想探索新的领域

粟俊是中国民俗摄影学会会员、广西摄影家协会会员、广西艺术摄影学会会员、广西群众艺术馆专职摄影创作员,50岁的他从事摄影工作已经20多年了。他拍摄的照片难以计算数量,涉及的摄影类型种类丰富,风景花草都是镜头下的常客。2010年开始,粟俊开始尝试新的挑战——专注于舞台类摄影。以戏曲类为主要的项目摄影,很多都是按照专题来拍摄的。

在周周演的舞台演出中,有很多是戏曲演出,于是我开始了摄影新领域的探索。”粟俊说,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他专注于广西戏曲专题剧照制作。

虽然自己已是老摄影师,但舞台类摄影并没有想象中轻松。粟俊坦言,刚刚开始拍的时候不熟悉舞台的特性,拍出来的很多照片都不能用。尤其是在用广角镜头的时候,刚刚换完镜头,画面就没有了。“舞台拍摄和花草拍摄最大的不同,就是表演者不会等人,也不会是静止不动的。”所以,在拍舞台剧照之前,需要对剧目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还要理解剧中人物的故事、情节。不仅如此,舞台摄影光线比较暗,不能开闪光灯,非常考验摄影者的技术。

时间长了,摸索久了,他渐渐发现了舞台摄影的规律,掌握了节奏,开始熟能生巧,拍戏曲照片渐渐找到了感觉。

追求完美

他拍摄戏曲作品希望更多人看到

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戏曲并不像其他剧种让大家耳熟能详。粟俊认为,之所以很多人看不懂或者不喜欢,是因为他们并未真正去了解和走进戏曲。其实戏曲有自己独特的舞台魅力,从唱腔到妆容,每个细节都非常有意思,凝聚着表演者的努力。正因为这样,粟俊希望把这些戏曲魅力通过照片来展示给观众。

像《冯子材》这部剧,每次拍的时候感觉都不够理想和完美,总是离自己想要的感觉有点远。”粟俊说,想要拍好一部剧的剧照,都要拍好几次。第一次是记录性拍摄,到了第二次就是创造性拍摄。每部剧,他都要看很多遍,每次都会进行拍摄,一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因此,粟俊拍摄的每一幅作品,都体现了他的戏曲审美眼光,对瞬间抓取的能力。他用丰富的镜头语言,描绘和赞颂那些为戏曲艺术的保护传承和发展繁荣而努力奋斗在第一线的表演艺术家们,以及幕后的无名奉献者的辛劳及付出。

我现在把很多戏曲作品放在网络上,尤其是一些戏曲剧种在慢慢消失,我希望更多人看到和熟知。”粟俊解释说。

粟俊的付出也得到了回报,他的作品获得了很多奖项,他是广西首届“戏曲摄影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优秀奖获得者,作品《老伴》获得2015天津“美丽中国 都市风采”全国摄影大赛优秀奖,作品《走过水立方》入选2016CMPA全国手机摄影大展,作品《一生清“廉”》获2015第十七届广西“八桂群星奖”铜奖,作品《待发》和《畬家女儿拍》入选2015、2016广西“魅力北部湾”美术摄影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