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我市周边“农家乐”将更具吸引力
元旦小长假,我市周边“农家乐”都取得了不俗的“业绩”。如何让节假日扎堆式旅游变成细水长流,这是摆在经营者面前的一道现实问题。目前,我市“农家乐”旅游发展有所升温。如何让“农家乐”由逢年过节乐一乐,变成一年365天天天乐翻天?且听管理部门和专家支招。
乡村旅游规划点线相连 培育500家特色“农家乐”
近几年,我市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旅游示范点、广西乡村旅游区、“农家乐”创建工作,对乡村旅游区(点)的可进入性、提供的旅游产品、旅游接待设施、旅游安全等进行了全面提升,全力打造乡村旅游品牌。
市旅游发展委员会副主任刘岱青告诉记者,早在2011年,我市就编制完成了《南宁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提出用10年左右时间,创建1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区)、10个特色旅游乡镇、50个特色旅游村屯,培育500家特色“农家乐”。其间还编制了《南宁市特色旅游名镇标准》,并向全国招标,为全市10个创建南宁市特色旅游名镇的乡镇编制了创建规划,力争在3年内,每个县区至少要有一个乡镇成为市特色旅游名镇。
“我们希望通过特色打造、类别开发等方式,形成一区一特、一镇一品、一村一景的个性化发展格局,促进乡村旅游发展。”刘岱青表示,目前我市注重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建成了西乡塘区石埠镇“美丽南方”、马山县弄拉生态旅游区、隆安县那桐镇定典屯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区。
目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农家乐”这一旅游模式在全国各地都缺少一套完整的体系,我市也不例外。未来在发展“农家乐”旅游时,需要建立一套合理化、科学化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现在我们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支持基础好的乡村游示范点,以点带面扶持我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对星级乡村旅游区及‘农家乐’给予资金奖励。” 刘岱青透露,旅游管理部门还积极与交通等部门共同规划“点对点”旅游专线,将专线延长至有条件的星级乡村旅游区和星级“农家乐”,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以提升“农家乐”经营业主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信心和决心。
广西光大国旅南宁天天游运营总监陈俞芳认为,相对于过去“野马”式的粗放型发展模式,我市“农家乐”未来发展不仅需要主管部门的积极引导,也需要形成行业自律。“不能只看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还要将眼光放长远一些,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在市场竞争中谋求差异化发展。”陈俞芳说。
针对我市目前“农家乐”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我市将从五个方面对乡村游产业发展进行帮扶。
一是大力宣传《旅游法》《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15年)》及自治区、市《关于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决定》等法规、文件,提高农民群众对发展旅游业的认识,并加大对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重点对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在乡村旅游基础知识、经营管理业务、食品卫生、服务操作技能、旅游安全等方面进行培训,提高乡村旅游管理水平。
二是从完善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入手,加大对农村旅游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快建设乡村旅游游客服务中心体系、标识引导和解说体系、散客自助游服务体系、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和安全救援体系。建立包括乡村家庭旅馆在内的网上预订系统,提升本地乡村旅游的市场化、信息化水平,改善乡村旅游环境,为游客提供优质、便捷服务。
三是从提升乡村旅游点、“农家乐”的标准化建设入手,对乡村旅游区(点)、“农家乐”的可进入性、提供的旅游产品、旅游接待设施、旅游安全等进行全面提升,加强规范建设和管理,提高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
四是帮助乡村旅游从业者挖掘特色,抓好民俗文化的打造提升,避免各点之间的雷同。加快乡村旅游经营方式的转变,避免发展同质化,实现由“餐饮+棋牌+住宿”的单一经营模式,向集休闲娱乐、古村落文化、趣味农事、鲜果采摘和特色餐饮等于一体的经营方式转变,逐步形成多功能、复合型的“农家乐”产业集群。
五是抓好招商引资,把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引入农村,与乡村旅游“联姻”,推动全市“农家乐”走上规模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