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绥再次发现恐龙化石群 恐龙骨骼清晰可辨

18.08.2016  12:35

  近日,扶绥县山圩镇那派盆地“恐龙之家”又传来好消息,考古专家在此新发现了一组规模较大的恐龙化石群,发掘位置在平天村渌榜屯的一块台地上,距离2001年的恐龙化石发掘遗址不到10米。这一发现,标志着扶绥恐龙化石发掘及保护开发工作取得新进展。

  8月17日下午6时,在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记者驱车来到山圩镇平天村渌榜屯,爬上东南面200米处的笼草岭发掘现场。记者看到,现场共分布有多处恐龙化石发掘点,其中两处规模较大,已被工作人员搭盖好雨棚、拉起警戒线进行保护;另外四五处较小的发掘区域,则用遮雨布覆盖,化石上都插上了标志,也用绳子围住。

  记者靠近最大的窝棚,只见里面凹凸不平,分布着大量骨骼状化石。有的像巨大的竹节,看得出是龙骨;有的则像弯曲的竹片,长度超过1.5米,这是肋骨。还有一些粗细不一的骨骼化石,都被专家插上了竹签和红绳标记。

  据平天村党支部书记谢永军介绍,早在今年4月,广西自然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就在此勘测出有恐龙化石的迹象。经过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后,一个月前,工作人员开始入场进行发掘。目前现场发掘出的恐龙化石,从上个星期开始“初露端倪”,其中地势较低的部分专家清理得较快,已经露出了清晰的化石形状。但由于近期现场连下大雨,发掘工作一度受阻。工作人员因此暂停作业,等待天气好转后再继续发掘。

  村民谢先生受雇看护场地,已在这里守护了20多天。他说,在清理了表土之后,专家们便戴上手套,拿起工具,小心翼翼地进行发掘作业,“挖到骨骼化石时,他们非常细心,清理化石上面的泥土时用螺丝刀一点点抠,生怕伤到这些宝贵的化石”。

  据了解,这个地方在1973年、2001年曾先后两次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恐龙化石。其中2001年发现了“一窝三龙”奇观,先后发掘出80多块恐龙骨骼,属于蜥脚类恐龙,距今已有约1亿年,较大的一具肋骨最长超过两米。据了解,该恐龙长度超过20米,高度约6米。这些化石是华南地区首次发现的早白垩纪大型恐龙化石,也是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高大、最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我国恐龙研究权威专家赵喜进曾在现场进行鉴定,认为这是新的属种。后来,2001年发现的恐龙被命名为“赵氏扶绥龙”。

  据了解,扶绥恐龙的发掘研究,对研究广西那派盆地的地层、古环境气候以及对广西的地质勘探等意义重大。   

   相关链接  

   扶绥恐龙化石闻名全国  

  扶绥龙是种蜥脚下目恐龙,生存于早白垩纪的中国,属于植食性巨型恐龙。

  扶绥县境内有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特别是恐龙化石闻名全国。1973年,扶绥首次发掘出恐龙化石,这些化石现保存在国家自然博物馆,被命名为“扶绥中国上龙”。2001年,渌榜屯又发掘出恐龙化石群。发掘工作完成以后,这些化石于2002年3月被运往广西自然博物馆研究、装架、保存。2008年,一只身长18米、头高达9米的恐龙终于在馆中展现完整身姿。专家推测,这只恐龙是最大型的蜥脚类恐龙之一,四肢粗壮,体型庞大,脖长头小,体重可达50吨左右。

  赵喜进教授考察后证实,这是迄今为止首次在中国南方发现的早白垩纪时代(距今约1.3亿年)比较完整的恐龙化石骨架。它将为国际学术界研究1亿年前我国南方恐龙的演化、分布、形态及当时的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等,提供比较完整的化石证据。

  

编辑:陈轶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