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与市场“联姻” 科技成果走出“深闺”

28.06.2017  17:46
  6月27日,广西农科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和广西万佳葡萄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合作意向书,并成立了科企联合工作站,这意味着双方将在农业科技领域进行全面合作。目前,广西农科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在该基地里试种了8个葡萄新品种,其中部分品种是从国外引进。如今,正值葡萄上市的季节,新品种葡萄的面世带给市民尝鲜的同时也给西乡塘区葡萄产业发展的提质注入动力。 

  这只是西乡塘区释放科技活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西乡塘区凭借科研院所集聚和人才优势,打造一系列平台,加强科研单位、高校与工业企业、农业企业的合作,科研成果纷纷“走出”实验室找“婆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城区科技创新活力竞相释放。

  “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是强化科技的支撑和引领、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重要抓手。”西乡塘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下半年要继续发挥城区特有的优势,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高质量科研成果“落地生金”。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在南宁的版图上,西乡塘区有60多个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科技资源丰富;同时,拥有中小企业1800多家,亟须提质升级。一边是科技成果“养在深闺”,一边是企业缺乏科技“嗷嗷待哺”。如何让科技成果落地更畅快、对接更彻底,成为西乡塘区创新发展的重要课题。

  为了让科技成果有“孵化”的温床,近年来,西乡塘区联合辖区内的广西农科院、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大中专院校,搭建了一批科企联合工作站。

  “我们搭建平台旨在为科研院校和企业创造更多’相亲’机会,促进好项目落地投产。”西乡塘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在他看来,技术“牵手”市场,与企业资源“嫁接”,是一种共赢模式。企业的经营团队有市场开发、产业管理的经验优势,这样既让企业得到了利益最大化,又能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引进更多优质品种。

  在西乡塘区乡镇的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少村屯已经习惯跟科研院校“联姻”,“借脑”解决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前两年,坛洛镇东佳村那学坡的葡萄种植遇到了技术问题,没有收成,村民们可急坏了。当地村民找到城区科技局,希望能解决这个种植难题。城区科技局及时联系科研院校,派出技术员和专家教授下到田间地头,对村民进行指导、培训。很快,那学坡的葡萄树再度开花,并有了收成。“科技局专家很快为我们解决了问题,给我们带来了信心。”村民马国烈高兴地说。村里还成立了龙马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村民通过科技致富的步伐越迈越大。

  据统计,截至目前,西乡塘区一共成立了22个科企联合工作站,利用这一平台,西乡塘区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一项项新鲜出炉的科技成果聚集,为西乡塘区的产业发展注入了动力。

   科研瞄准市场发力“落地生金

  今年5月中旬,美丽南方葡馨园生态葡萄基地里热火朝天,基地负责人何小兰忙着将葡萄打包装车,“这批葡萄早就被客户订光了,由于品种优质,价格要比市场上的高出好几倍,”何小兰说,目前基地种植规模有68亩,主要种植葡萄,市场上的葡萄大部分是夏黑和巨峰两个品种,而他们基地种植的是阳光玫瑰、晨香、金玫瑰、京优等新品种,其中几个品种是广西少有的。

  经营该基地的广西万佳葡萄科技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林光亿说,公司在建立基地之初,就是冲着科技元素来的。在他看来,葡萄产业要占领市场就需要“不同”。而一个新品种的落地远没有想象中简单。林光亿说,市农科院选择了8个新品种在基地试种,起初他也担心失败,不过在种植过程中,农科院的研究员长期工作在现场,解决种植中遇到的所有问题,最后试种的8个品种都成功了。“有了科技的支持,下一步基地将扩大规模,形成产业化发展。”林光亿信心满满。

  科研成果要成功转换,也需要瞄准市场发力,广西农科院葡萄与葡萄酒研究所研究员曹慕明对此深有感触,“我们通过控制基地葡萄的水和肥,可以实现葡萄错峰上市,通过科学技术的支持,让企业在有限的土地上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曹慕明说,目前她申报的科研项目可以调节葡萄产期,这意味着基地的葡萄能实现全年有鲜果上市的构想。

  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佼佼者,广西大学为高校科技成果“落地开花”树立了标杆。南宁南机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此前经营的主要产品为环卫装备、电动机车、通用机械等。2010年,公司在保持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调整产业结构,确立了以新能源动力环卫机车和环保装备为主、通用机械为辅的产业结构调整战略,全面进军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卫装备新兴产业。2014年,公司与广西大学机械学院组建科企联合工作站之后,双方通过技术攻关,自助研发了电动喷淋车、太阳能环保扫地机、混合动力扫地机、乡镇垃圾焚烧炉等4个新产品并通过成果鉴定。该公司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企业将继续加大与广西大学机械学院合作,进一步发挥科企联合工作站的作用,共同进行工业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开发新产品,帮助企业进行技术升级。

   政府搭台科研院校和企业唱戏

  近年来,通过发挥辖区内科研院校优势,西乡塘区已初步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之路。今年1—4月,城区专利发明申请量完成547件,占全年任务量857件的63.83%,专利授权量356件。今年上半年,城区共有6个城区本级科技项目完成结题验收。

  西乡塘区经常到企业梳理摸排技术需求和难题,把企业的需要“收集”上来,然后与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进行对接,并定期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同时城区也深入到各科研院校,为他们的科技成果“走出深闺”寻找企业,通过科企联合工作站等平台,促进双方实现共赢。

  今年4月12日,来自广西大学、广西机电学校、广西农科院、广西财经学院等8所高校院所选派的17名优秀专业人才到西乡塘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挂职服务。这是西乡塘区充分利用好辖区人才资源、加大区校合作力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举措,有利于畅通城区与高校的联系渠道,打破区校合作的“玻璃门”“旋转门”。

  如今,随着科研机构的智力“加码”,对接平台的“牵线搭桥”,西乡塘区科技成果转化的活力四射,褪去了传统产业的粗犷,披上了科技的轻快外衣,西乡塘区正迎来产业转型升级的吐故纳新。

  “在未来,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将为西乡塘区辖区内的企业带来更多机会。”西乡塘区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