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教育"十三五"规划 小学将加强劳动技术课学习
考试招生,一直是市民最为关心的。同时,它也是学校教学的“风向标”。广西教育将如何开展?招生考试又有哪些新动向?又将出台哪些新政策?日前,《广西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南宁晚报曾于3月21日3版报道,下文称《规划》)出台。4月24日下午,在北京大学——广西教育规划管理干部研修班上,广西教育厅副厅长黄雄彪就相关内容进行了解读。
考试: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录取依据
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规划》将“改革”放在突出位置,明确提出:改革创新是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坚持用改革的方式,解决教育发展的困难和瓶颈,激发教育发展活力。
从2022年起,广西高考将迎来改革:不再分文理科,高考总成绩将由“3个必考科目+3个选考科目”组成。届时,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新生将成为第一波“吃螃蟹”的人。作为2019届高一年级新生,还需适应哪些方面?
《规划》指出,广西将完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从2019年秋季学期入学的高一年级开始,设立合格性考试和等级性考试,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考试成绩及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均将纳入高校招生录取评价依据。推进高职院校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相对分开,逐步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
志愿:
职业认知教育从小学开始
对于考生而言,高考选择的考试科目,决定着大学的专业,也影响着今后就业的方向。但对未来职业的了解和思考,却是应试教育中极少触及的一个方面。如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长项,并作出正确选择?在《规划》中,职业认知教育被提到了九年义务教育阶段。
《规划》提出,推进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鼓励在小学阶段加强劳动技术课程教学,探索开展职业认知教育。推进初中阶段职业教育渗透,鼓励初中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以及灵活开设职业教育班。
加强高中阶段教育的普职双向沟通。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独立或与中职学校合作,适当增加职业教育课程,积极创设学生在普通高中与中职学校间相互转学的渠道。试行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
招生:
增加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入读高校机会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规划》要求,完善学生资助体系,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受教育权利,全面落实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各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做到全程覆盖、无缝衔接。
在教育“精准”帮扶方面,精准支持54个贫困县学校建设;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就学实施15年免费教育;实施教育精准脱贫专项行动,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从入学到毕业就业进行精准管理、全程帮扶,确保其完成学业;确保中职和高校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百分之百就业或者创业。
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促进入学机会公平。完善义务教育就学升学办法,合理编制分配高中阶段教育学校招生计划,优化高校招生计划结构,实施国家和自治区扶持性专项计划,增加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学生上全国重点高校和区内第一批招生本科高校的机会。
广西“十三五”教育亮点
★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
全面两孩政策的实施,适龄入园学龄人数将持续增加,对学校规划布局和教育资源扩充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三五”期间,将优化幼儿园规划布局。按照城镇服务人口1万人、农村服务人口3000~6000人设置1所幼儿园的原则,合理规划城乡公办幼儿园、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扩大公办幼儿园资源,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通过提供合理用地、减免租金等方式,支持农村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建设。
★均衡发展县域内义务教育
“十三五”期间,广西将重点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到2020年,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县达95%,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 。
★重点建设100所特色高中
实施高中阶段教育突破发展工程,新建80所、改扩建300所普通高中。实施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计划,重点建设100 所特色高中。到2020年,普通高中校均规模达1500人以上,班额控制在55人以下,全区70% 的普通高中达到自治区级标准化高中的要求。
★重点培育10所优势突出职业院校
目前,全区已建成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职业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中等行列。
“十三五”期间,广西将重点建设一批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和转型发展的本科高校,重点培育 10 所优势突出的职业院校跻身国内同类院校一流行列。
进一步推进中职、高职专科、本科职业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衔接。扩大高职高专院校招收中职毕业生、本科院校招收中高职毕业生的规模和比例。推进中职、高职在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有机衔接,实施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
★调整高等教育结构
加快推进南宁和桂林高校聚集区建设,增设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农科、工科类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学校,支持部分高校升格为本科或者大学,支持成人高校整合资源改制转型为普通高等学校,努力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等教育格局。
编辑:石笑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