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证明》让世界观众看到中国司法公平正义
新华社洛杉矶4月5日电 专访:讲述中国法治主旋律——访世界民族电影节最佳故事片《无法证明》主创人员
中国法治题材影片《无法证明》近日在洛杉矶举行的2016年世界民族电影节荣获最佳故事片奖,成为首个在该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政法系统故事片。影片主创日前在洛杉矶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电影从依法治国和我国保护人权的角度讲述了发生在司法系统的真实案例,让世界观众看到中国司法的公平和正义。
《无法证明》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检察院检察官朱晓华创作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一个中国当代青年检察官追诉一起20年前杀人案的故事。在秉公执法和个人恩怨之间,这位检察官最终选择了恪守法律。
朱晓华同时也是影片编剧,谈及这部影片的创作,他认为自己的从业经历见证了中国的法治进程,希望用自己手中的笔将之记录下来。
“我想从依法治国和我国保护人权的角度,把自己经历过的真实案例写出来,”朱晓华说,“通过讲述一个个案件,反映出普通执法者在处理日常司法工作时,把尊重人权、保护人权作为对自己的基本要求。”
朱晓华1994年底进入检察系统工作,20多年来根据自己的亲身办案经历创作了《无法证明》《你是我的兄弟》等6部小说,其中两部被拍成电影。他认为,“尽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法治取得了惊人进展,但一些人对此是无感的。这跟政法队伍中害群之马造成的恶劣影响有关,跟普法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有关,也同中国法治题材的影视作品不足有关。”
“我愿意用自己的努力,让世界观众看到中国司法的公平和正义,”他强调。
《无法证明》的获奖,也让电影出品人张齐英深有感触。
张齐英作为一位从业10年的电影人,从2012年起着力出品制作主旋律电影,迄今已拍摄完成此类影片6部,包括讲述帮扶挽救失足青少年的《南平红荔》,以及讲述政法系统工作人员公正执法、创新进取、廉洁自律、同病魔作斗争的《钢铁玫瑰》等。
他认为,展现我国英模人物的题材充满正能量,用电影语言展现他们的故事不仅对社会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还能拉近中国政法系统工作者和人民之间的联系。
不过,投身拍摄主旋律影片也面临诸多挑战,其中票房就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坎儿”。张齐英坦言,“主旋律电影在商业上很难盈利,中国电影市场一年几百亿的票房中几乎没有主旋律影片的份额”。他介绍,《无法证明》2015年6月26日在全国5000多块屏幕上映,所获票房仅有17万元人民币,这与电影近2000万元的投资相比可谓杯水车薪。
张齐英告诉记者:“拍摄主旋律题材影片让我‘又爱又恨’。”他解释,之所以爱在于他看到了自己努力的成果,看到人们对他工作的认可,看到充满正能量的人物故事广为人知;之所以恨在于电影很难在商业上取得票房成功,此类电影要吸引广大年轻人仍面临挑战。
在挑战面前,张齐英没有气馁,而是找到了继续努力的方向。“我们在选择剧本上还需下大力气,选择并打磨出那些让自己看完感动、流泪、甚至情不自禁在脑海中不断回放的好故事,是一部影片成功的前提,”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