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自治“管委会”助推百色田阳老区“蜕变”

06.05.2015  19:51

     民间的事,民间做更好

——村民自治“管委会”助推百色田阳老区“蜕变

    新华网南宁5月6日电(记者 卢羡婷)阳春三月,莺飞草长,百色起义革命老区广西田阳迎来充满生机的季节。郁郁葱葱的农田、鳞次栉比的楼房、纵横交错的水泥路……过往封闭、贫瘠的老区如今变成一幅鸟语花香的乡村画卷。

    这里曾是较为典型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滞后、生产生活条件恶劣,年轻的劳动力外出务工,“空心村”的老人以种植玉米、水稻为生。近年来,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实施,田阳县大石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变。

    新立村石山片区原有11个自然屯251户人家,居住分散偏僻,缺少土地,只通简易人行道路,常年严重缺水,绝大部分群众生活贫困。老区人民对脱贫的期盼牵动着党委政府的心,2013年以来,在广州市对口帮扶下,田阳县对新立村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选址新立敢忑坡,社区规划用地253亩,建设“广新家园”。

    现在的“广新家园”高楼林立,四周农田葱茏。村民自家先拿出一部分钱买地、盖房,政府部门帮助村民争取贷款、资金和项目,以奖代补给予扶持。

    新立村搬迁管理委员会主任何正修告诉记者,老区人民安土重迁,一开始很多人并不情愿,也拿不出钱建房。管委会成员多次上门给群众做思想工作,向群众宣传、解释、告知有关搬迁安置和建设的事宜,同时也向上级反映群众诉求,“一来一回”中逐渐解决了群众的难题。

    搬迁管委会的成员不多,却在新村建设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间的事,民间做更好,政府部门发挥规划统筹作用,具体工作还要靠基层组织带动。”田阳县委常委、那满镇党委书记黄振文说。

    成立搬迁管委会是田阳县在探索生态移民工作中的一个创新举措。田阳县在推进新村建设过程中,不断完善基层组织网络,在选优配强村级“两委”班子的基础上,设立屯级党组织,弥补了村级党组织因管辖面广而管理难到位的弱点,同时成立屯级事务管委会,打通政府与群众“最后一公里”。目前,全县共设村级党委11个、村级党总支部16个、村级党支部129个、屯级党支部170个,246个自然屯成立了屯级事务管委会。

    在广西扶贫开发示范区“露美片区”的露美村,新村建设伊始,村里就召开搬迁群众大会,由各屯推选声望较高的村民担任屯级管委会成员。露美村得以在七八个月间旧貌换新颜,党总支书记黄俊长舒一口气,“整村推进新农村改造,光靠当时5名村干部,想要调动全村1千多人是不可能的,全靠各屯管委会成员。

    新村建好了,搬迁管委会的任务只完成了一半,要让群众“移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基层组织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在坡洪镇双达村,党员黄全勇是较早一批走出大山,到河谷搞易地开发种植的村民,如今成了致富带头人。

    2011年,双达村委开始谋划实施整村易地搬迁,如今已搬迁居民296户,平均每户在新址附近承包土地30多亩,种植果蔬,黄全勇成了村民们信得过的“技术顾问”。

    党员是农村基层组织发挥核心作用的基础。对于有志于创业的党员,田阳县通过加强培训、适当扶持等方式,在项目上向其倾斜,在资金上给其支持,将他们培养成创业模范。两年来,田阳县共投入100万元,扶持76名农村党员创业,涌现出了一大批农村党员致富带富能手,还有一批在群众中颇有影响力的“土专家”“田秀才”。田阳“全国扶贫状元”莫文珍,通过种植芒果,不仅自己增收致富,还成为田阳闻名的芒果大王、技术能人,带领群众种植芒果发家致富,真正实现“致富一人,带动一片”的目标。

    田阳县把发展产业作为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保障,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围绕“一村一品,各有特色,形成规模”的产业发展思路,通过公司示范种植或合作社示范种植的方式,带动群众创业致富。

    此外,曾经的革命老区为开展红色旅游、特色旅游提供了良好基础。2011年以来,旅游业的发展为田阳创收35亿元,提供劳务输出岗位超过2万个。老区群众珍惜自己的家乡,露美村85岁的退休老村干赵建恒组建了一支夕阳红党小组,专门督导“清洁乡村”工作,为老区新村新貌建设、旅游发展作贡献,也诠释了老区基层组织乐于奉献,为群众服务的可贵精神。(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