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严查扶贫领域腐败 千余名干部主动交代问题
新华社南宁12月2日电题:广西桂林严查扶贫领域腐败 千余名干部主动交代问题
新华社记者夏军
1100多名干部主动交代问题,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满意度排名广西第一;去年7万多人脱贫、113个贫困村“摘帽”……自去年7月以来,在广西脱贫攻坚重要“战场”桂林市,纪检监察机关持续开展扶贫领域执纪监督专项行动,不仅为脱贫攻坚“保驾护航”,更有力推动营造了基层政治新生态。
扶贫领域执纪监督无盲区
去年,桂林市临桂区会仙镇同祝村多位村民向纪检部门举报,在危房改造过程中每户被村委会干部索取2000元。临桂区纪委深入核查发现情况属实,且当地村委会干部还存在截留生态公益林资金的问题。
办案人员透露,纪检监察部门以此为线索,对会仙镇16个村委的危房改造和生态公益林项目深入核查,发现所有村委会干部都不同程度存在截留生态公益林资金情况,有的村截留资金多达18万元。
这起案件共查处干部15人,追缴违纪款110万元。
这是桂林市开展扶贫领域执纪监督专项工作的一个缩影。桂林市是广西脱贫攻坚重要“战场”之一,有3个贫困县499个贫困村28万贫困人口。
去年7月以来,桂林市开展扶贫领域执纪监督专项行动,一系列违法乱纪行为被查处,当地立案数、给予党政纪处分数、退还群众金额等多项工作都位居广西前列。
“群众利益无小事,扶贫领域执纪监督无盲区。什么问题群众反映最强烈,我们就着力去查处这些问题。”桂林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吕洪安说。今年1至10月,桂林接受信访举报量下降36%,这是5年来首次下降,有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
四大举措为桂林脱贫攻坚“护航”
记者采访了解到,桂林市不少基层群众反映,干部作风更实了、扶贫资金使用更规范了。去年,桂林实现减贫7万多人,113个贫困村脱贫“摘帽”,脱贫攻坚步伐明显加快。
“首先,我们进村入户开展‘地毯式’排查,”桂林市纪委副书记王列强说,桂林对扶贫领域每个项目、每笔资金进行系统梳理,建立台账,共形成18大类198项清单,涉及民生资金133.92亿元,通过逐项清查,共归还、纠正和追缴金额2.32亿元。
其次,瞄准关键岗位和重点领域,开展针对性整治。王列强说,纪检人员针对财政系统进行执纪时,发现全州县6个乡镇财政所虚报、克扣、侵占涉农补贴资金,最终党政纪处分26人(次),涉案金额216.69万元,起到了较大震慑作用。
“以外,我们还建立巡察制度,将巡察监督延伸至基层,确保能找准‘关键穴位’持续监督。”桂林市纪委副书记韦秋燕介绍,全市共组织三轮巡察,覆盖11个县2个城区,29个市直单位,发现扶贫领域问题线索553条,转立案280起。龙胜各族自治县马堤乡部分干部套取危改资金、多个县区发改局长利用民生工程项目进行利益输送等案件都是通过巡察发现的。
桂林市还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民主党派人士开展35次巡查调研,参加代表、委员达500多人,梳理移送问题线索48个。这一举措调动了最广泛力量,营造了监督的整体氛围。
1100多名干部主动交代问题
“一系列举措斩断伸向扶贫资金的黑手,形成了有效震慑,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有序进行,”吕洪安说。去年7月以来桂林市共召开现场退赔会130余次,退还群众285万元,退赔群众4.6万人。
更重要的是,当地以扶贫领域执纪监督专项行动作为抓手,有效推动营造了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桂林市纪检监察机关统计,一年多来当地共有1100多名干部主动向纪委交代问题,上缴违纪款1689万元。
“大量党员干部主动交代问题,说明‘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正在形成。”临桂区纪委书记郑远军说。
查处腐败不是目的,更关键在于“亡羊补牢”。桂林市针对专项行动中发现的问题,督促各职能部门查找监管薄弱环节,健全完善管理制度,堵塞漏洞。截至目前,农业、水利、林业、住建等系统已制定和完善1600多项制度。
全州县建立了民生资金电子动态监管平台,推行“村干部亲属报备”制度;恭城县建立了“惠农扶贫大数据信息中心”,确保各项惠农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切实维护群众利益。
【 编辑:廖志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