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检察日报》创刊25周年:与法治中国同行

05.07.2016  00:17

  【原标题:25年,与法治中国同行】

     

     

  第一份报纸问世   

       

  一九九一年七月四日创刊号   

       

  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第一张周四刊   

     

  一九九六年一月一日《检察日报》第一期   

     

  二○○○年一月一日《检察日报》扩为八版(彩色)   

  1991年5月25日的夜晚,窗外下着倾盆大雨。在北京市玉泉路中铁建指挥部印刷厂内,人们正将一张张崭新的报纸包捆起来,它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检察报》。

  25年,我们不曾忘记创业的艰辛。

  25年,我们不曾停下追求新闻的脚步。

  25年,我们不曾放弃对公平正义的守护。

  25年,我们不曾放弃法治大报的责任担当。

  25年,我们不曾停止思考和前进。

  时光无言,岁月无声。

  弹指一挥间,《检察日报》已经25岁。如果用人生做标尺,25岁无疑有着令人羡慕的青春。如果用历史做标尺,25年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就在这“一瞬”间,我们奉献给读者近8000期散发着油墨芳香的《检察日报》;同时,记录下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25年法治历程。

   这是一段备受关怀充满关爱的历史   

  自诞生伊始,《检察日报》就感受到来自党中央和社会各界的浓浓关爱,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报名,江泽民同志作了“宣传法制成果,服务经济建设”的题词,李鹏、乔石、李先念、万里、王震、宋任穷、费孝通、雷洁琼、王汉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为报纸题写报名或题词,对《检察日报》寄予厚望;历届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和历任检察长都格外重视报社工作,给予了坚强有力的领导;各级检察机关和广大检察干警大力支持倾力相助,共同呵护检察机关新闻宣传的主阵地;千千万万的读者更是数十年如一日地持续关注着我们,给予我们莫大的鼓舞,陪伴我们成长。

   这是一段筚路蓝缕砥砺前行的历史  

  25年来,几代检察报人顽强拼搏白手起家,凭着一股创业激情和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打拼下今天的基业,使中检报业在报业丛林中独树一帜。我们的报纸几乎是在一穷二白的境况下办起来的。第一个办公地点是租来的部队大院的两层小楼;第一批工作人员是从最高人民检察院机关和事业单位凑起来的几个“秀才”,没有一个新闻专业科班生;就连报纸印出来后包捆投递也都要靠自己动手。从租用的北京市太平路44号大院,到京西五环外万汇源宾馆,到鲁谷西路5号办公楼,再到香山南路111号;从《中国检察报》到《检察日报》,从周一刊到周四刊到日报;从黑白印刷到彩印,从纸质媒体拓展到网络和影视领域,从单纯的日报到以报纸及杂志为主体,以网络和影视为两翼,以两微一端为“前锋”的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法治专业全媒体传媒机构……《检察日报》25年的历史,凝结的是一代代检察报人曾经的执着与辛劳;25年的荣光,汇聚的是一代代检察报人曾经的未来与梦想。

   这是一段矢志不渝担当责任的历史   

  25年来,我们始终铭记检察新闻宣传主阵地的责任使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鲜明的法治特色,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大力宣传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忠实记录国家民主法治建设的进步足音,全方位报道政法工作、反腐倡廉建设取得的新成效,准确及时地传达最高检的重大决策部署,广泛传播各级检察机关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弘扬广大检察干警坚持司法为民、维护公平正义的精神风貌,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这是一段坚守梦想与法同行的历史  

  25年来,我们始终坚守法治梦想,朝着“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法治传媒”的目标前进。从依法治国被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到“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到“四个全面”协调推进,我们始终与法治中国同行,忠实记录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伟大实践和非凡历程,从不曾缺席。那些影响着我们生活的重大或细微的法治事件,那些有影响力的法治人物身边,都有我们的身影。正是检察报人自觉融于国家法治建设大局中,成就了这份报纸独特的法治气质。正是这种法治气质,让读者能在众多报道中识别《检察日报》的报道;正是这种法治气质,让人看到标题就能闻出《检察日报》评论的气息;正是这种法治气质,《检察日报》赢得了无数读者的青睐,以其独特的个性屹立于中国报业之林。

   这是一段铁肩道义守望正义的历史  

  25年来,我们秉承“法眼看天下、慧心暖人间”的理念,坚持理性发声,关注弱势群体,守望公平正义。藏羚羊被杀,检察报人奔赴可可西里寻找真相;原始森林被毁,检察报人走进十万大山探秘究竟;养路费违法征收,检察报人理性发声,最终推动该项不合理收费取消;打工致残,失去右臂的小伙仅获得8000元赔偿,检察报人报道其遭遇,帮他讨回公道。每一次新闻发生,检察报人都以法治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和专业精神,去观察、去采访、去聆听、去思考、去表达。对弱势群体、对厄运当事人、对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新闻事件主人公,检察报人始终以法律人和媒体人的良知,给他们温暖的关怀,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这是一段思考不断收获满满的历史   

  25年来,我们时刻紧贴国家法治生活的每一次脉动,求索不止,创新不断,逐步形成了一套自己的采编发展理念。从“立足检察,面向社会”到“讲故事、说新闻”,从“天天传播反腐新闻,期期提供法律服务”到“化腐朽为神奇”,从“以法治的眼光观察一切”到“检察新闻社会化,社会新闻法治化,法治新闻专业化”,《检察日报》采编理念的每一次更新,无不是检察报人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思考探索的结晶。从“一体两翼”的发展战略到坚持走“专业化发展、市场化运营、精细化管理”的“三化”道路,中检报业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检察报人的创新智慧。正是源于这种探索创新,《检察日报》短短25年的历程中,取得了累累硕果。25年来,《检察日报》先后有500多件作品获得中国新闻奖等全国性新闻奖。《检察日报》及正义网成为广大党政机关和主管部门进行新闻宣传不可或缺的重点媒体。我们的团队中走出了“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长江韬奋奖”获得者、“全国报刊之星”“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青年文明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一个中国籍作家莫言也曾在检察日报社供职10年。

  历史是曾经的未来。对历史的回望,是为了更好地出发。今天,我们中检报业的队伍越来越大,我们的事业越做越强。但我们深知,这是一个一日千里的年代,一个不进则退的年代,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满足。在创刊25周年的新起点上,我们需要回眸,需要总结,更需要眺望。

  25年的“报龄”不长不短,既有风华正茂的年轻朝气,也足以形成历久弥坚的成熟魅力和让人尊重的公信面孔。回望这25年的成长历程,会让我们更加深刻地懂得过去、懂得现在、懂得坚持,让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你是一纸写不完的未来,我是一个终将老去的存在。”诚如本报一位青年记者所言,报人终将老去,事业永远年轻。25年的光阴模糊了一张张青春的容颜,但几代检察报人用汗水浇灌的检察报业,必将青春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