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区:让失地农民安居乐业
拔地而起的回建安置小区公寓房。邓国华 摄
加快推进被征拆农民回建安置房建设,既是保障失地农民利益、确保群众安居乐业的民生工程,也是营造城市开发建设和谐环境的社会工程。2015年以来,作为重要民生工程之一,江南区全面推进回建安置攻坚战,坚持兑现承诺,加快回建安置房建设,重点加大以购代建力度,对安置房项目优先受理、优先报批,并落实专人跟踪、专人负责,维护好群众利益,让村民共享城市发展带来的实惠。
回建安置 农民迎来新生活
村民洗脚上楼,住上高层楼房是城镇化发展的趋势,也是江南区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方式方法之一。对此,沙井街道同乐村26组村民黄培基深有感触。
黄培基一家四口原来居住在约100平方米的平房里,生活空间比较狭小,加上房子年代相对久远,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南宁华南城项目启动后,黄培基的房子被列入了征收范围,这也为他们一家的生活带来了新的转变。
“我们家里的土地被征用、房屋被拆迁后,我们以村民小组为单位自建回建安置小区公寓房,过上了城镇生活。现在家里每个人除分到人均150平方米的房子外,还能享受两层楼的商铺和地下停车场的收益分红。另外,我们还有产业用地的出租分红,解决了我们农民的居住和失去土地后的收入问题,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黄培基说。
“幸福来得太快,真的有些措手不及。”黄培基笑言,自己还没能完全适应这种突如其来的转变。“以前住的都是一两层的住房,上下楼都是走楼梯,现在搬进了电梯房,上下楼可方便了。”黄培基道出了很多住进回建安置小区的农民的心声。
黄培基还说,现在他们住的房子差不多装修好了,春节前就可以搬进新家过年。说到这,黄培基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和黄培基一样,如今,同乐村26组的其他农民也将陆续搬进沙井街道同乐村定秋坡回建安置小区,过上幸福的生活。
积极引导 发挥村民主体作用
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征收部分村组集体土地和拆除一些村民房屋。江南区坚持和谐征拆,积极落实被征地农民回建安置工作,切实解除其后顾之忧。
江南区回建安置攻坚战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赖启兆介绍,为了能让农民改变人均22平方米“占天占地”划分宅基地的安置模式的旧观念,江南区多次组织同乐村等村的村民们参观青秀区凤岭园艺场等回建安置小区,让他们亲身感受高层住宅的优势,不断引导农民转变思想观念。同时,为解决农民在回建安置房建成之前的临时过渡安置问题,江南区政府提前建好政府统建的回建安置房,作为被拆迁农民的临时过渡房。被征拆群众陆续搬进宽敞明亮、设施完善的临时过渡房,妥善解决了被征拆群众拆迁过渡期间的住房问题,解除了村民的后顾之忧。
“我们做好引导,积极发挥村民主体参与作用。”赖启兆还介绍,同乐村定秋坡回建安置小区由村民小组自主招商引入有资质和资金实力的承建商,承建方整体承包项目总平设计、单体设计、报建直至项目竣工等一系列涉及回建安置房建设工作。同时,为了防止农民得到房屋拆迁补偿款后出现挥霍的情况,农民人均12万元回建基金全部由政府进行监控,资金存入农民个人户头,但该资金只能用于建房,不得挪作他用,既保证了农民的财产安全,又保证了建设资金。
黄培基说,村民签约时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们先签约,我们先选址”成了大家挂在嘴边的话。“签约的时候,我们有序地引导各队按‘先签约先选地’的原则,让村民与城区政府达成协议,同时也建议他们对房子的选择进行多方综合考虑。”赖启兆说。
广纳真言 两种模式同步推进
整村和谐搬迁,离不开农民群众的支持。为了妥善安置被征拆农民,江南区把农民回建安置房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抓紧抓好,广泛听取农民意见,及时研究解决问题。城区领导多次深入项目一线进行督促检查,现场协调解决相关问题;回建安置工作组多次与农民开会座谈,并挨家挨户走访,尽最大努力满足安置户的合理需求。
为了让安置群众尽快安居乐业,回建安置工作更是作为江南区征地拆迁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市场化运作和集体经济组织自建模式安置两种模式同步推进。
江南区始终坚持村民回建安居优先,按照城乡一体化示范村、典型村的标准来建设新村,以期打造便捷高效、低投入的新型农村社区,充分满足拆迁安置的现实需要,并协调经济、环境、技术等方面的工作,深入细致地考虑建筑空间的组合、建筑风格形式、内在居住功能、住区景观构成以及生活配套设施等方面因素,使村民住得舒心。
据统计,2015年江南区共建成回建安置房2064套、在建3326套。今年,该城区继续推进富乐新城、同乐村和东南村等回建安置房建设,力争年内建成3326套回建安置房。(杨孙山 苏龙 邓国华)
编辑:梁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