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爱的疑问 你的爱就死了
连岳:
见信好。
其实,我似乎是没有什么大不了的,陷进去拔不出来,把自己搞得昏天暗地的问题。只是,想把自己的事跟你唠唠了,就写了。要说不期待你的一点点评论,那是假的,不过要是你觉得有其他更亟待回复的信件,那就不用管我了。
发现自己爱唠叨了,切入正题吧。
他,我,A。
他和A,他爱A,很久以来追求不懈。A曾拒绝他,但目前仍常共同活动。也许处于暧昧,外人无从知晓。
他和我,他一直将我当妹妹。某个时间点前,我当他是哥哥。某个时间点后,我的感觉不再单纯(哥哥妹妹的游戏,连岳是不是早已看腻。可是他对我真是这样的情感,和暧昧无关,我从没叫过他哥哥。)。在忍耐一段时间后,我在明知无望的情况下,表白。当然结果是,他惊讶,我挥挥手说,我只是想让你知道,你不用管我,和A继续。其实心底里竟然是有着做备胎的想法(连岳,你会骂我吗?)。尴尬一段时间,他和我,竟然奇迹般恢复以前的状态,毫无芥蒂嬉笑怒骂,他也不忌讳在我面前提起A。
A和我,因他认识。A喜欢我,因为我是个不起歹意(说善良,觉得还不够格)的人吧。我喜欢A,因为欣赏A举手投足的气质,也因为感觉她心底里是个纯净的人。
我欣赏A,觉得她好。因此,我希望他们俩在一起。我会给他出谋划策,怎样让A感受到他的爱。当然,这样做的时候,我心里酸酸的。但我却又那么真切地希望他们在一起。
有人说,见到情敌的时候是咬牙切齿的,尤其女孩子,那该是醋意大发的。可是我却不是,每次见到A,我也会开心地和她聊天,不觉有任何不舒服。
有时,我甚至怀疑自己,我真的喜欢他吗?可是我明明一见到他,就会开心得嘴巴都咧到耳后根。一看到能帮上一点小忙,我就屁颠屁颠东奔西走,才不管自己是不是已经忙得焦头烂额。我会因为见了他,而好几天嘴角挂着微笑,一遍遍回味每个细节。
连岳,我是不是很怪的人呢?你说爱情是知识,要理性。我理性,知道没有希望,所以我选择了去另一个城市。可是,每每想起要去离他很远的地方,我仍然会难过。 (此处略去一段)
如果连岳会回答我的话,上面一段别登吧,我怕暴露了,呵呵……。
祝开心!
无名
无名:
王小波好像在文章中写过这样的段子:原来他当工人时,见到一个老油子请假,大声地说出理由:今天见天天蓝,看大便也是黄的!不行,得请假。工长一听就准了假,后来一想,不对呀,天本来应该就是蓝的(那时还没有污染,有也不像现在这么严重),大便更应该是黄的。上当了。
能当油子,就得有点能力利用人的思维误区,请假的理由,听者的期待一般是你将描述“反常”,反其道而行之地叙述“正常”,他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回过神来。比如你问一个人,三个火,“焱”字怎么念?不知道吧?三个土,“垚”字怎么念?又不知道吧?最后再问一个字,三个木字,怎么念?他多半暂时也不知道了。
我们很容易被误导,很容易疑惑。正像你一样,什么事情都发生了,但没有不舒服——它们是应该出现的——所以,觉得反常。结论就是:这正常让我觉得反常,这舒服让我感到不舒服,这安全让我感到危险。
你的问题看似平淡,其实挺有意思,它说明我们在两种情况下会产生疑惑,因此想找个人问问:一是当我们和别人相同的时候,一是当我们和别人相异的时候。
也就是说,我们最真实的状态就是我们一直将处于疑惑当中,一直想提问。
而答案是什么?正如你看到的,往往也只有两种,一是你要和他们不同,二是你要他们相同。
在这种情况下,许多人会觉得人生太像黑色幽默。对于没有幽默感的人来说,甚至只余黑色,太凄惨了。
而真正的问答大师保罗·蒂利希(Paul Tillich,一译田立克)说,这种“问与答”才是人生的常态,也才能藉此触摸神性。
蒂利希虽然是二十世纪重要的神学家及哲学家,但他说这些绝非是幸福地旁观。17岁,他的母亲死了(当然,这不算是太大的灾难,17岁,已经到了离开妈妈的年纪),1914年结婚后,他成为德军的随军牧师。他的老婆在他从军的分居期怀孕,他很明智地判断出这不是神迹,而是另一个男人辛勤劳动的成果。婚姻于是失败了。当然,据流言,他的情人也不少。
40多岁,正是学术上成熟之时,不幸得罪了最得罪不起的一群人——纳粹,大学的教职不保,只好在47岁时接受美国的工作机会,他不得不在这个年纪开始学习英语——看来在任何年纪都可以开始新生活,至少不要害怕在47岁接触一门新语言,开始一段新恋情。
后为,蒂利希用英文写了他最重要的作品,而且成为少数几个美国哲学家,他们在名字之前可以大大方方地加上“great”这个定语。他的人生,证明了自己的理论,人要有存在的勇气。人存在的证据之一就是你会不停地产生疑问,而答案会顺着历史的隧道走到你的耳边回答你。
这样的人,才不是瞬间,而是永恒的一部分。是飞行的箭,孤单,却由造物之手掷出。
我们中的许多人,可能比较尼采一些,认为上帝死了;对人生也无太大兴趣。作为补偿,我们逃避不了爱的枷锁,疑问通过爱统治我们,让我们直面存在。
没有疑问,你就死了。没有爱的疑问,你的爱就死了。
祝开心
连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