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体育期待重振雄风
河池体育,曾经辉煌。涌现出羽毛球单打世界冠军黄华、跳水世界冠军陈国芳等一批体育健将,“独翅之鹰”石铁音等体育名人更是河池人民的骄傲。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由于经费投入减少、家长认识偏见等因素影响,河池已从过去的体育强市沦落为体育弱市。
河池体育名噪一时
成立于1978年的河池市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前称是河池地区体校),曾是河池体育健将的摇篮。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学校羽毛球、游泳、跳水、田径等竞技项目更是名噪广西,10多年间向上级培养输送体育后备人才120多人,涌现出羽毛球单打世界冠军黄华、4×100米接力赛跑世界冠军肖业华、全国羽毛球冠军金峰、跳水世界冠军陈国芳、摔跤世界冠军韦晨阳、德国摔跤世界杯系列赛自由式60kg级第一名覃和等一批世界级运动健将。
篮球在广西曾“了不得”。1957年,东兰县农民男女篮球队首次参加广西农民篮球赛,男队获第4名,女队夺得冠军。1964年,广西青年男子篮球队曾到东兰县武篆公社进行交流比赛,没想到竟然被以农民为主的武篆公社男子篮球队击败。1965年,东兰县被自治区命名为“广西篮球之乡”。在东兰武篆长大的刘致强,13岁被召到自治区体工大队训练,后成为广西篮球队队长,曾率队战胜来访的美国青年代表队;刘致强的弟弟刘致敏,曾率东兰县男子篮球队夺得“拔群杯”篮球赛三连冠。
残奥会成绩斐然。都安瑶族自治县的残疾人运动员石铁音,1992年6月参加在巴塞罗那举行的第九届残疾人奥运会,夺得了SB8级100米蛙泳第三名,赢得中国残疾运动员在残奥会的第一块奖牌。此后的1998年至2011年间,石铁音在参加国内国际体育比赛中,获得14金1银1铜和打破2次世界纪录的好成绩,被称为河池的“独翅之鹰”。同样来自都安的残疾人运动员唐元,先后代表广西参加了多届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夺得了10多枚奖牌。2004年雅典残奥会,唐元一人夺得1枚金牌、3枚银牌。
体校难为“无米之炊”
河池并非没有体育后备人才。河池城区没有跳水池,体校跳水教练陈荣用弹网和海绵垫作训练器材在陆上比划训练,2013年带着10岁的谭玲玲到南宁参加广西青少年跳水锦标赛,独揽3金。后参加全国少年儿童跳水锦标赛获亚军,并入选海军跳水队集训。
市体校承担着篮球(男、女)、羽毛球、乒乓球、田径、摔跤、柔道、举重、跳水等8个运动项目的运动员选拔、训练和组队参赛工作。目前,在校参加训练的学生有150人,学生来源于全市各农村中小学校。
河池市业余体育学校校长潘奕儒说:“经费的不足,对人才的吸纳、选拔、培养等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运动员失去参加许多比赛的机会。另一方面,造成运动场所、运动器材的欠缺、陈旧和老化。目前,乒乓球项目在金五小开办,羽毛球项目靠学生收费租用场地进行训练,自由、古典摔跤柔道项目共60多个学生集中在一个场地训练。田径队训练场地一直沿用至今。”
社会、家长对体育的认识有一定的偏见。目前,多数家长对体育的认同率较低,对子女从事体育训练的支持率更低。同时,教育部门对少儿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重视度也不够,导致青少年体育运动优秀苗子难以发现和培养,学生身体素质下降明显。
重振体育雄风,要从娃娃抓起,更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有识之士认为,要加大城乡体育基础设施投入,注重体育人才培养,建立健全体育发展机制,全面提高体育竞技水平,通过开展各种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全民体育健身意识,营造全民健身的良好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强化组织领导,提升执行力,搞好统筹协调,狠抓工作落实,解决实际问题,共同为推进全市体育大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保障。(河池日报记者 韦立标 通讯员 黄海)
评论:
体育投入不能“短斤少两”
□立里
河池体育,曾经辉煌。有不少大名鼎鼎的世界冠军,就连以农民为主的公社篮球队,都能击败省队。
然而,时过境迁,10多年来,河池体育已然积弱,在广西的体育版图上,逐渐式微,在全国、世界的竞技舞台上,更是难觅河池籍选手的身影。
河池体育衰败如此之快,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经费紧缺,导致场地紧缺,人才匮乏,生源单一,更不用提精准、高科技的训练条件了。河池城区没有专业跳水池,教练只能用弹网和海绵垫作训练器材。如此训练条件,出成绩是奇迹,不出成绩才是正常。孙杨数次前往澳大利亚特训,花费不菲,能在奥运赛场上傲视群雄,除了天赋和辛勤的训练,人民币同样功不可没。
非独竞技体育,我们的群众体育投入也显不足。在不少地方城区中心,寻寻觅觅,难以看见一处公共运动场所;有些单位的运动场所,悄然变成停车场;社区体育设施缺乏,居民锻炼无处可去。没有深厚的群众体育土壤,竞技体育就成无源之水。
没有体育,哪有健康的体魄,哪有学习、工作的本钱?体育和教育、卫生一样,也是民之根本,在投入上,不能“短斤少两”,更不能可有可无。现在,中央对体育十分重视,出台了中国足球改革等方案,体育发展迎来大好时机,我们必须投隙抵时,加大投入,河池体育重振雄风,必有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