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小核桃书写生态扶贫大文章
小核桃书写生态扶贫大文章
——河池市3年发展核桃200万亩观察
核桃成为河池治理生态、脱贫致富的新希望,该市干部群众种植核桃热情高涨。 彭昌伶/摄
4月13日,记者从河池市核桃办获悉,该市的核桃种植面积已达215.9万亩,其中的200万亩是近3年新种的。
飞速发展的推手,是河池把核桃作为开发扶贫产业之首“整市推进”。如今,一些早熟核桃开始进入开花挂果期,农民们丰收在望。
1
为什么选核桃?
石缝里的核桃树不仅能富民,还锁住了水土
河池是严重的石漠化地区,石漠化土地比重超过四分之一。河池更是有名的贫困地区,到2012年底,全市还有162万贫困人口,其中的130万居住石漠化地区。
于是,河池扶贫有了双重任务,既要治理生态,又要发展经济。种植水果、养殖……河池人想出众多办法,但都没能找到一条能在全市、特别是石漠化地区整体推广的支柱产业。
2012年,河池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新的思路:石漠化地区扶贫,要遵循3个原则,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收、富民产业与富县产业兼顾、短线产品与长线产品兼有。
多次调研、论证后,核桃被认定是最佳选择。
河池核桃种植有上百年历史,11个县(市、区)都有核桃分布。大规模的种植,起源于凤山县。
2001—2011年,利用退耕还林机遇,凤山发展优质核桃10万多亩。中亭乡陇碰屯的后山,都是裸露的石头,过去村民们在石缝里种玉米,填不饱肚子。2001年,他们成为第一批种核桃的人之一,10多年过去,石头缝里的核桃树不仅结了果、富了民,发达的根系还伸入小小的石缝,锁住了水土,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兼收。在头几年,村民们还在核桃林下种玉米、黄豆等农作物,或林下养鸡,增加了收益,实现了短线与长线产品兼有。
这10万多亩的成功,成为河池发展核桃的重要依据。反复论证和调研中,发现种植核桃有诸多好处:核桃是国家粮油安全的战略性树种,核桃产品是提高健康水平的超级食品;核桃树根系发达,适应多种土壤生长,是生态建设的优良树种。河池还找到了成功的榜样:“中国核桃之乡”云南省大姚县,有核桃147.2万亩,农民人均核桃收入2110元,成为“绿色银行”。
有依据、有实践,2012年,河池市委、市政府决定“整市推进”核桃扶贫产业。
2
如何让农民种核桃?
质疑声中,用事实说话
2012年5月,河池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河池市核桃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并陆续出台相关配套政策、措施。
全市发展一个产业,仅下文件是不够的。虽说河池有种植核桃的历史,但绝大部分是在房前屋后种上几株,收了自家食用。如今全市推进,质疑声随之而来,当地的网络论坛更是“热闹”。有网友指责政府“追求政绩、缺乏论证”,有人称“核桃成长周期长,5—8年后不结果,领导早换届了”。
所有的质疑归于一点:河池种核桃能结果吗?一些质疑还很“专业”:“云南省的核桃产区,海拔都在600米以上,而河池许多地区海拔都低于600米,不能生搬硬套。”
刚起步就阻力重重,河池市委、政府没有强制推行,也不回避问题,而是组织网民下乡实地看。
第一批、也是网络上最活跃的20名网民,组成了“河池核桃产业发展网友采访团”下乡了。在金城江区东江镇同干屯,他们看到了村民兰金明1965年种下的一株核桃,枝繁叶茂,果满枝头。在凤山县乔音乡同乐村,陆祥明的60亩核桃开始挂果,他告诉网友们:“今年收入6万多元。再过几年,每棵都能成为千元树!”
眼见为实,网友们服了,各种正面声音开始出现在网络上。网民“墨香袭人”建议:有条件种植核桃的群众,不妨先到凤山“核桃乡”、“核桃村”走走,内心信服了,观念改变了,才会有激情去大种核桃。
趁热打铁。河池市核桃办先后组织了3000多名分管县乡领导、扶贫干部、企业负责人、技术员和种植户到凤山和天峨实地考察。
成功有范例,学习有榜样,群众的疑虑解除,热情高涨。2013年全市完成新造核桃56.7万亩,完成原计划任务15万亩的378.4%;2014年完成95.9万亩,完成原规划64万亩任务的149.9%;今年规划种植37万亩。
3
如何种好核桃?
建立三个体系四种发展模式
光种下核桃树,不意味着有收获,还要种好、管好。河池市采取“建立三个体系、四种发展模式”种好核桃。
建立健全队伍体系。市级、11个县(市、区)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和核桃办,在139个乡(镇)成立核桃技术服务站,落实村级核桃技术员1049人,种植面积200亩以上的村配备1名以上村级技术员。
建立完善宣传培训体系。先后举办核桃技术培训班2504期,培训19.8万人次,印发核桃种植技术汇编培训资料20多万份,做到宣传不漏户、培训指导到地头。
建立严密督查体系。核桃产业发展各阶段的检查、督查共28次,市人大专门出台了《关于核桃种植和管护监督工作的实施方案》。
建立资金筹措模式,保障产业投入。整合扶贫、林业、水利等多部门资金4.12亿元发展核桃,确保苗木、肥料、挖坎补贴的无偿提供。
建立贫困农户帮扶模式,确保产业均衡发展。建立了“5321”帮扶模式(厅级帮5户,处级帮3户,科级帮2户,其他帮1户),在“红卡进百企千村万户”活动和安排第一书记入村中,将核桃作为必选帮扶项目。
建立科技示范模式,引领产业速显成效。全市共建有县、乡、村核桃种植示范基地350个,示范基地面积达3.72万亩;建设613个间套种示范基地,示范总面积达10.6万多亩,总间套种面积30.6万亩。
建立适地良种供应模式,确保价廉苗优。全市建有17个核桃育苗基地,苗木供应实现本地化。同时,培育和发展本地良种,凤山 “凤优一号”品种荣获第七届世界核桃大会“中国优良核桃品种”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