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精准发力”真扶贫

23.12.2014  10:55

河池:“精准发力”真扶贫

    河池市是我区乃至全国的扶贫开发攻坚主战场。在2010年底,全市还有贫困人口162万,不仅贫困面广,而且贫困程度深,人均耕地不足0.3亩的人口占1/3左右。

    但河池人不退缩,与贫困做着不屈的斗争。该市把扶贫攻坚和农民工工作,作为关系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头等大事抓紧抓实。市委书记黄世勇说:“我们从河池实际出发,寻找‘精准发力点’、培育‘扶贫新亮点’,大力实施开发扶贫攻坚工程,转变扶贫思路,突出产业带动,创新扶贫模式,取得了新的成绩。”

    成绩体现在一个个数字上:2011-2013年,3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2万,今年预计减少16.5万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3595元,增加到2013年的5198元,年均增长14.85%;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435元,增长11.5%,其中工资性收入2108元。

    开发扶贫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

    面对极度恶劣的自然环境,河池人从来没低过头:在国家上一轮扶贫开发中,解决了50多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国家新一轮扶贫开发启动后,河池认真总结经验,形成了转变扶贫思路和理念,变主要依靠外力扶助脱贫为主要依靠内力发展治贫的共识,由“扶贫开发”向“开发扶贫”思路转变。

    在新的思路下,河池结合实际,形成了“转变思路、锁定目标、两段分进、基础提升、产业带动、能人带领、教科引领、保障支撑、易地发展、连片推进、生态维系、责任保证、机制保障”的新一轮开发扶贫工作总体思路。市长何辛幸介绍说:“围绕新的理念,河池出台了《新阶段开发扶贫攻坚工程行动计划》及其26个配套文件,形成了开发扶贫的一整套整体构架和支撑体系。”

    河池扶贫思路的另一个转变,是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部署,将粗放式扶贫转变为“精准扶贫”,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

    100多万贫困人口,散落3万多个自然屯中,而且都是经过攻坚剩下的“硬骨头”,河池市扶贫办负责人坦言:“如果还是按过去‘撒胡椒面’式的扶贫,效果肯定要打折扣。”

    河池市委、市政府把实施精准扶贫列为2014年扶贫工作“一号工程”,市、县、乡、村成立工作推进机构,层层抓好落实,加大宣传力度,严格操作程序,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取得阶段性成绩。

    目前,河池已完成100.248万贫困人口、684个贫困村的识别、信息采集录入和上报工作。针对不同贫困农户不同的致贫原因、不同的贫困程度层次“精准发力”,制定帮扶计划,落实帮扶单位和帮扶责任人,确保每村一个工作队每户一责任人。

    10大扶贫产业富民兴农

    种桑养蚕几年,宜州市德胜镇榄树村村民黄果敬,不仅甩掉了“穷帽”,今年还买了一辆10万元的小轿车。他说:“家里有了产业,心里就踏实。”在河池,像黄果敬这样靠种桑养蚕致富的人不在少数。

    产业对扶贫至关重要,没有产业支撑,脱贫致富就是“乌托邦”。

    河池扶贫开发坚持产业带动,大胆突破零敲碎打的旧办法,率先在全区探索实施“整市推进”扶贫产业建设,将核桃、糖料蔗、桑蚕、蔬菜、特色水果、特色养殖等10大产业,确定为新阶段的扶贫重点产业统筹推进。

    把核桃作为全市扶贫主导产业,集中全市力量整体全面推进。石漠化是河池扶贫的最大挑战之一,河池市委、市政府经过反复讨论,认为石漠化地区生态修复和扶贫必须遵循3个原则: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兼收、富民产业与富县产业兼顾、短线产品与长线产品兼有。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后,核桃种植被认定是可同时实现这3个原则的最佳选择。

    2011年,河池的核桃种植仅限于凤山、天峨等县。2012年,河池启动“整市推进”核桃产业工作,成立了专门的核桃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党政“一把手”任组长,下设办公室。当年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河池市核桃产业化发展的意见》《河池市核桃产业发展规划(2012-2015)》《河池市全面推进核桃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出到2015年,全市核桃面积要力争发展到200万亩;进入盛果期后,产值超过30亿元,主产区农民年增收5000元。

    全市掀起核桃种植热潮。目前,种植地区已覆盖全部11个县(市、区),面积达到172.5万亩,是10年前的9倍,今冬明春将突破200万亩。河池正在打造广西乃至全国主要核桃生产加工基地。

    在其他扶贫产业中,桑园发展到76万亩,糖料蔗120多万亩,油茶、高淀粉薯类、毛葡萄、水果等产业形势喜人;香猪、肉鸡和水面养殖年产值超过20亿元。全市扶贫产业对贫困户覆盖率达94.7%。

    10大扶贫产业,不仅富民,还极大改善了河池整个农业的产业结构。

    “整乡推进”扶贫开全区先河

    2012年4月26日,一个全新的扶贫模式——“整乡推进”,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启动。

    在此之前采取的“整村推进”模式,虽然取得很大成果,但也存在投入少、建设标准不高、产业带动能力不强等问题。河池根据新的形势提出:必须更大程度整合资源,在更广区域内、更高规格整体推进扶贫开发。决定以一个乡为单元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发动群众,将产业开发、基础设施建设、易地安置等统筹整体推进,一举解决全乡贫困人口脱贫问题,“整乡推进”模式由此而生。

    当时的大安乡,7个行政村中5个是贫困村,2.1151万人中有贫困人口9116人,2011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2978元。其贫困情况与全市其他地方的贫困情况具有相似性,是推进全市开发扶贫的一个缩影。市委书记黄世勇将大安乡确定为联系点,主持开发扶贫“整乡推进”大安示范区建设,目标是通过3年左右建设,到2015年实现大安乡人均纯收入5000元,为全市推进探索经验。

    两年多时间里,河池市整合资金2.85亿元,在大安示范区实施288个子项目,其中种植红心香柚11150亩、核桃1.62万亩,受益贫困户2261户,实现贫困户人均有1亩以上红心香柚或核桃产业,产业覆盖贫困户的扶持率达100%,实现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统计数据显示,大安乡的减贫步伐明显加快。2013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137元,2014年预计达到4812元;实施后已减贫6429人,减贫速度是往年的4倍以上。

    大安示范区的成功为全市“整乡推进”积累了经验。2014年,河池在全市11个县(市、区)各选一个乡镇为试点,全面铺开开发扶贫“整乡推进”试点工作,涉及103个村1949个屯,受益2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10.3万。截至11月30日,各试点整合投入资金共9.34亿元,发展核桃、猕猴桃、珍珠李等扶贫产业,惠及19254个贫困户。

    河池还深入实施乡村旅游开发扶贫“十百千”示范工程,推进东巴凤国家旅游开发扶贫试验基地建设。整市推进扶贫产业、整乡推进开发扶贫、探索旅游扶贫模式被国务院扶贫办领导称为“三大扶贫创新”,具有全国首创意义。

    易地搬迁实现扶贫生态城镇化三赢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城西北两公里处,28幢楼房拔地而起,它们未来的主人,是大山里搬出的贫困农民。该县探索的“易地扶贫搬迁与城镇化结合试点工程”,成为扶贫工作的新亮点。

    河池大力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将居住在不具备基本生产和发展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远离集镇和村庄,水、电、路不通的农村散居人口,地质灾害易发地区、国家生态保护区的农村人口搬迁出去,既能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减少扶贫成本,又能为贫困群众长远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促进城镇化发展,实现三赢效果。

    结合实际,河池采用两种安置模式——“有土安置”,即把搬迁对象搬到通路、通电和能够解决饮水问题的村边、公路边、山下等集中安置或者分散安置,离原居住地近的可以回到原居住地进行生产耕作,离原居住地远的农户可以自行调整土地进行耕作。“无土安置”,即由政府统筹建设移民安置点,在县城或者重点城镇、重点园区附近集中安置搬迁对象。

    2014年,河池市扶贫生态移民6279户2.6498万人,政府投入补助资金4.5978亿元,搬迁规模和资金总量排全区第一。大化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成为全区唯一列入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扶贫项目。

    创新机制让农民工工作高质高效

    河池是劳务输出大市。2011年以来,年均劳务输出63.2万人(次),年均劳务收入69.47亿元,是农民脱贫和增收的重要途径。

    河池始终带着感情做好农民工工作。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成立了农民工工作和统筹城乡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全市指导性文件;建立季度、年(半年)度等定期统计报表制度,动态掌握农民工人数;全市已有54个乡镇开展了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让农民工能够就近就地享受优质、高效、均等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通过创新三个机制,推进三化建设,确保农民工工作高质高效——

    创新农民工就业实名登记制度,实现农民工服务规范化。2012年开始,河池启动农村转移就业人员实名制调查登记试点,并逐步在全市推开,目前全市已有12万多人进行了登记。通过实名制登记,掌握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情况,为有效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牵线搭桥举办专项招聘服务活动等提供了科学参考和依据。根据登记结果,1至11月,全市有针对性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1.4534万人,近9000名农民工获得培训补贴。该市分类实施、逐步推开就业实名制登记工作经验,得到了自治区肯定,在全区推广。

    创新劳动用工供求对接新模式,实现信息服务常态化。开展“乡企劳务对接双百”活动,组织区内外100多家诚信企业与本市100多个乡镇签订劳务协作协议,企业的用工信息即时传递到各乡镇,各乡镇的劳动力情况也即时反馈到用人企业,基本实现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劳务信息的无缝对接,企业招工及劳动者就业服务由过去的季节性、临时性向常态化转变。今年1-11月,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9.18万人(次),完成自治区下达任务6万人(次)的153%。

    创新农民工工资保证金集中管理制度,实现工资保障规范化。创新制定了《河池市农民工工资保证金集中管理实施办法》,率先在全区将农民工工资保证金进行集中管理,规范农民工工资支付行为,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克扣或无故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1至11月,全市共为4050名农民工追讨工资2635.2万元。

河池市委书记黄世勇到天峨县调研开发扶贫产业推进情况。罗昌亮/摄

河池市市长何辛幸到都安瑶族自治县下坳镇和群众一起种植核桃。邓 平/摄

河池扶贫生态移民效果显著,新建的金城江区九圩镇红渡村下洞屯美如画。兰小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