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清:黄金水道“点灯人” 指引船家避开险滩礁石(1/6)
梁志才从库房里找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使用过的煤油航标灯,灌上煤油还能点亮。(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今报) |
|
广西新闻网-南国今报记者岑琴/文 今报记者卿要林/图
弯弯曲曲的柳江航道,每隔一段距离,就能看到一艘静静停泊的白色或红色的小船。在南来北往的船家眼里,这些小船上的点点灯光就是夜里的“星斗”,指引他们避开险滩礁石,航行在安全的航道上。
在这条黄金水道夜间的点点明灯背后,有着一群在枯燥、寂静中默默坚守的“点灯人”。
孩子:以“航”为名
江口乡是一个风景如画、宁静的乡村,离鹿寨县城36公里。柳江和洛清江在江口交汇之后,一路往下奔流,形成柳江黄金水道最为重要的一段。
从鹿寨导江乡茶山村的鱼栈沙,到里邕龙头大桥的大步卡水域一共15.1公里,是江口航道站的管段。在这段河段内,有两个浅滩,一个叫福林洲,一个叫锁匙筒,航道上设置有19座航标。
航标灯是夜航船的眼睛,如果不亮,就会让船舶在夜航中失去方位走入误区,容易出事。维护这些航标,是江口航道站最重要的工作,没有之一。
梁志才是江口航道站的站长,从父亲手上接班后,他在航道上工作已有28个年头。站里除了他,还有4名工作人员,其中一名是他的儿子,叫张航。儿子随母姓,但取的名还是与航道有关。
基层航道管理工作全是清一色的男性,没有女性可以长久胜任,因为除了与水打交道,干的都是体力活。
@@@
曾经:煤油点灯
如今,站里配备的是太阳能航标,夜里靠转换的太阳能发光。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航道上的航标全是烧煤油的煤油灯,靠人一盏一盏地去收去放。
那时,为了节省用油,每天早上,梁志才和同伴划着木制的小艇去收灯。一个人撑船一个人收灯,大冬天的寒风里,就着刺骨的江水,将煤油灯清洗干净,以免结垢堵塞。
煤油灯收回来之后,还得灌满油,到傍晚时分点上,再划船一路去放灯,还得一盏盏调火苗,火苗太大费油,火苗太小容易熄灭。那时候,口袋里塞一把玉米,就是一天的口粮,因为早上出一趟工到下午两三时才能回家。
从煤油灯至靠发电照明的锌空灯,再到如今的太阳能,梁志才都一一经历过。
自从航道升级后,江口航道站辖区建起了5座像塔楼一样的示位标,为大腾峡蓄水后水位上涨时,给往返的船舶提供定位指示。这些示位标建在江边的山顶上,每次检查都要扛着梯子,爬上陡峭的江岸,最高的一座“21号标”得爬十多分钟才能到达。
默契:手势为号
在航道上工作,面对的是寂静的江面,空旷的山野,这养成了“点灯人”沉默寡言的习惯。
多年工作,沉默的他们往往不需要用言语交流。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能让对方知道要做什么。竖起小拇指是“减小油门”,竖起大拇指是“加大油门”。
来到最上游的航标船,驾驶员尽量保持船体平衡,张航拿着一块黑色的灯罩,往航标上一罩,检查灯是否亮。如果不亮,则要更换灯泡,然后再做其他航标的保养。
在红花电站没有建起之前,这一带的水流非常湍急,要在航标船上保持平衡相当困难。如今,江口一带的水流平缓,加上配备了机动工作艇,让他们冬天的装束也基本告别了划木艇时“上穿棉袄下穿短裤”的状态。
@@@
意外:搏斗洪流
每年的洪水期,是梁志才最紧张的时期,进入5月份之后,他和同伴每天晚上都会轮流到江边看水位。因为,一涨水,航标就可能会被冲离航道,或是被上游的垃圾缠绕冲向下游。
夜里出现险情是常有的事,接到电话,梁志才和同伴就会驾船冲出去。垃圾里要数树木竹子最难办,航标一旦被缠上,只能用刀来砍伐,但这在没有立脚点的水面上操作的难度可想而知。有时,在处理航标垃圾时,工作艇的螺旋桨也可能被水里的垃圾缠住。他们就会脱下长衣长裤,钻到水里给工作艇解围。
去年8月19日,受台风“尤特”的影响,江口上游乡镇普降大雨,突发性洪水袭卷着沿路的垃圾奔涌而来,江中的航标受到威胁。梁志才和其他4人出航解救被垃圾围困的航标。在江上忙了7小时,8座航标保住了。
守望:永不停息
每天上午9时许,广西航道局都会准时发布柳江水位公告,为出航的船舶提供航行信息。而这些公告的数据全来自于江口航道站这样的基层站。
江口站里每天的第一件工作,就是到江边看水位,然后通过电脑上报航道局。这里全年365天,天天都得有人值守,没有节假日,哪怕是遇上春节也不例外。
两年前,西江黄金水道柳江流域完成了四级航道的升级,可以航行500吨以上的船舶,一旦大腾峡蓄水,将可通航上千吨级的船舶。梁志才说,目前,江口规划区内将建起一个大型港口,未来航道上的船会越来越多,航道热闹了,他们的工作也就会更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