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龙胜农民“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
新华网南宁12月1日电(记者刘伟、何伟)“借助‘世界梯田原乡’的资源优势,700亩水稻是我们搞乡村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把景区返还村里的缆车和景区门票收入的70%补助耕田户,平均每亩地补助1995元。”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大寨村党支部书记潘保玉说。
大寨村共有293户、1204人,几乎全部为瑶族,过去不通公路不通电,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近年依托龙脊梯田、吊脚木楼和民族民俗活动等,在政府大力引导下发展乡村旅游,群众端起了旅游“金饭碗”,大寨村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龙脊梯田开垦于元代到清初,距今已有650多年历史。记者看到,这里分布的上万亩梯田互不雷同、各具特色,既有大刀阔斧地砍削,又有丝丝入扣的精雕细琢,既显得气势磅礴,又含着清秀的艺术情调,故有“天下一绝”之誉。
“游客是奔着梯田来的,如果我们不种水稻,也就搞不好旅游。”村民潘照玉家共有4亩梯田,地块小而零碎,由于粮价低,村里发放补助,才有了种田积极性。
龙脊梯田已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几年大寨村委会与旅游公司合作开发,来访游客越来越多,预计今年景区返还给村里300万元,每亩地补助可增加至3000元,吸引了不少外村人前来租地种稻,拿到种田补助。
当地瑶家流传一句民谣:“手镯当耳环带,头发当帽子带,衣服全是丝线带。”这里的瑶族妇女自古就有留长发的习惯,临近大寨村的龙脊镇金江村头发超过1.5米的村民有40多人,最长的达2.2米,获得“吉尼斯群体长发之最”,被誉为“天下第一长发村”。
村民潘红妹从18岁开始留长头发,目前发长1.65米。她说,看到广大游客对红瑶长发感兴趣涌进村来,龙脊旅游公司和村民小组组织起30多位长发村民唱山歌、跳民族舞,提升游客体验。
“每天都有表演,有时一天演六七场。我跳舞一年能挣1万多块钱‘工资’,公司门票收入每户一年分红2000元。最主要收入来源是家人开的农家饭店,年纯收入15万元以上。”潘红妹说。
龙胜县副县长石修雄介绍,在部分民族村寨发展乡村旅游,农家乐由2012年的300多家增至目前800家,近3万人变成“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两栖农民”。去年全县接待游客604万人次,其中欧美和东南亚等国外游客占15%,实现旅游收入52.44亿元,预计今年还将大幅增加。
龙胜县委书记周卉说:“目前正全力打造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发展模式,将全县作为一个大景区进行‘一盘棋’发展,打造一条生态旅游扶贫开发大循环路网,做大做强乡村旅游产业,全面推进‘中国生态旅游强县’建设。”(完)
[责任编辑: 李宸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