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壳村”不再空

07.06.2017  09:12

  村集体经济薄弱是我区贫困村普遍现象,不少村属无任何集体经济收入的“空壳村”,这不但制约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也削弱了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针对这一状况,我区今年制定加快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发展相关政策、措施,强化财税、土地、金融等各方面帮扶力度,力争到2020年要实现每个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

  日前,记者深入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较好的凌云县采访,探寻该县的做法和经验,为其它地方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难题提供借鉴。

   A  财政注资夯实基础

  凌云县为村集体注入财政奖补资金和商业银行贷款,解决村集体投资资本积累问题,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打牢基础。

  县财政统一安排每村20万元财政奖补资金,再协调商业银行向每个贫困村放贷30万元,使每个村集体积累的投资资本达50万元。原始资本积累完成后第一年,各村将资本融入县政府平台公司。财政奖补的20万元资金,平台公司按融入金额的7%分红支付给村集体;向商业银行贷款的30万元,平台公司按融入金额的5%分红支付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合作社收入的50%上缴村民委作为集体经济发展收益,50%留作合作社滚动发展资金。按此测算,每村当年即可获得村集体经济收入2.1万多元。

  支持村集体购买商铺作为固定资产,解决村集体实现可持续收益问题。原始资本积累完成后第二年,支持村集体购买平台公司在县城开发的商铺作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服务网点,将资本用来购买商铺经营,通过平台公司统一回租、联合招租、经济能人代经营等方式,获取经营收益,实现村集体经济的基本收入。

  目前,该县每村(社区)20万元共2200万元的财政补助资金已全部落实。为调动好村“两委”班子的工作积极性,杜绝“养懒汉”和坐享其成,该县规定,每村20万元的财政补助资金在村滚动发展10年后将全额收回县财政,以此促推各村根据本村情况积极探索,不断拓展,寻找可行的集体收入项目的投入,如通过商铺抵押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再投资,达到“筹资—资产—收益—融资—再投资—发展壮大收益”的良性循环。

   B  盘活资源激发潜力

  凌云县明晰村集体林地、土地、园地、场地等资源,以及蚕房、烤房、栏舍、塘坝、水闸、机井、集中供水等设施的产权,并做好登记备案和公示工作。在规范承包权、经营权、使用权基础上,通过发包、租赁、参股、联营、合资、合作等方式加以开发利用,实现村集体收益。

  将各级各单位建设安装在村屯里的宣传牌、宣传栏的产权,全部下划至其所在村名下,由村里负责维护、管理,实行有偿使用,使用收益归村集体所有。各级财政对各村投入资金发展村级公益事业所形成的村级活动中心、学校、五保楼等公益性设施,通过对外出租开办幼儿园、商店、仓储等方式,实现收益,激活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该县泗城镇上蒙村原有集体油茶林250  亩,由于多年来处于纠纷状态,村集体无实际收入。经调解,村集体收回林地,并进行油茶低改再次招租。同时,该村还创建了70亩生态蔬菜基地和养猪场、鱼塘,以招标方式租赁给意向农户或企业,预计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可达15万元以上。下甲镇加西村把村部闲置的房间改造为门面,向社会招租,被承租为幼儿园和商铺,村集体房租年收入2.7万元。目前,加西村正在建设蚕房基地、村集体养猪场、养鸡场和食用菌加工厂,进一步发挥现有资产的作用,创新管理方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目前,凌云县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达33个,其中有7个村收入2万元以上,逐步实现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目标。

   C  谋求合作多方共赢

  凌云县改革产业扶贫方式,积极推进“村集体+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由村集体组建产业合作社,合作社组织农户发展产业。县财政根据奖补方案,将以往政府直补到农户的产业发展资金,改为村集体产业奖补资金,把奖补资金拨付给村集体合作社,合作社按协议兑现给农户,再按协议分配产业红利,实现农户增收、合作社壮大、村集体获得收益的三赢目标。

  脱贫攻坚战以来,该县按照“一产业一策”的办法,大力支持桑蚕、烤烟、茶叶、油茶、水果等农业产业,大幅度增加产业投入。随着投入方式的优化,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也水涨船高。以桑蚕、水果两项产业的发展为例,仅对苗木补助一项,今年对种植户的补助金额合计超过800万元。按股权改革后的比例作股红测算,可分红总额达70多万元,平均每村获得分红超7000元。

百色“一村一策”发展集体经济
  那坡讯 (记者/陈强 通讯员/覃蔚峰)6月6日,农业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