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下扶贫“硬骨头”——南宁市委组织部帮扶马山县永州镇三村村纪实
啃下扶贫“硬骨头”
——南宁市委组织部帮扶马山县永州镇三村村纪实
“百香果既怕干旱,也怕积水,所以排水沟要先挖好。”近日,在马山县永州镇三村村一片新平整的土地上,该村的定点帮扶单位——南宁市委组织部邀请农业专家,为果农现场授课。
这片百香果园,是该村几十户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希望。
“为了啃下三村村贫困‘硬骨头’,近年来,南宁市委组织部强化党建引领,以精准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为抓手,以助民增收为主线,围绕农业产业化,服务产业发展,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南宁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班忠柏介绍,经过几年的帮扶,三村村贫困户由373户1465人减少到116户670人,降幅达54.27%;人均年收入由3681元增加到5874元,年均增长26.3%;村屯面貌焕然一新,2014年被评为自治区级生态乡村。
党建引领路更宽
“路通、水通和思路通一样,都是脱贫致富的‘地基’”
“我就问一句话:村口那条泥巴路,啥时候能修成水泥路?”
“搞扶贫,就不要摆花架子,先把路修好再说。”
三村村一户农家小院内,南宁市委组织部派驻的首任第一书记覃汉林入户访谈,村民的话让他神色凝重。
刚刚开展工作,他就遇到“泼冷水”:修建地头水柜时,一些村民认为破坏风水,不允许施工队进场。
覃汉林深深感到:扶贫不仅是给资金、给项目,还要依靠基层党组织,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
为此,他积极联系,组织村“两委”班子到其他县区的示范村参观学习,开阔眼界。回来后,村党总支部开展入户访谈,全力做好村民思想工作。
韦汉清家3个孩子都在上学,家境困难急需帮助;
村小学没有饭堂,师生们的午餐没有着落;
……
覃汉林将问题逐一记到笔记本上:“就像盖房子要打好地基一样,路通、水通和思路通一样,都是脱贫致富的‘地基’。”
一些想通了的村民开始做左邻右舍的工作:“天天讲风水,田里能有水么?”
思想通,路路通。近年来,南宁市委组织部筹集项目资金2500多万元,为三村村修建通村公路12公里,完成屯道、巷道硬化共9.8公里的基础设施。
精准扶贫兴产业
“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好带头人,带旺产业,才能实现精准扶贫”
每次路过通屯道旁的一片良田,第二任驻村第一书记黄志斌总要望一望残存在田间的几根水泥支架。
几年前,百香果曾作为扶贫项目引进三村村。由于分散经营,产量和质量上不去。一年下来,辛辛苦苦种出的果实卖不出去。最终,那次脱贫的尝试中途折戟,留下的几根水泥支架成为“见证”。
2014年3月,驻村不久的黄志斌汲取教训,把土地流转提上了村党总支部的议事日程。在马山县福源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带领下,三村村成功流转200多亩山地,实现了百香果产业化连片种植,产量和质量都上了台阶,给公司和村民带来了良好的收益。
村民黄景术除了每年获得土地租金,还成为福源公司的固定员工,每月至少可领取1500元底薪,“要是亩产上去了,还可按产量分红。”
仅2014年,基地就为30多名务工村民发放了30万元报酬。
产业有盼头,村民来劲头。2015年,三村村扩大种植百香果逾500亩,不少贫困户主动要求参与土地流转。
与百香果产业一样,山葡萄和竹鼠产业也成为该村扶贫开发的拳头项目。3年来,南宁市委组织部通过赠送果苗、技术培训、培养带头人和资金支持,使156个贫困户受益。
“选准产业,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好带头人,才能实现精准扶贫。”黄志斌说。
智力扶贫重“造血”
“技术帮扶能变‘输血’为‘造血’,教育帮扶能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你们那边平地少,种茉莉花难形成规模,不妨试种金银花。”
……
5月16日中午,干完农活的黄伟,掏出手机浏览微信群里的聊天记录。
微信群里的成员都是黄伟的“同学”。今年4月,南宁市委组织部选派黄伟等一批经济能人参加全市农村党员大培训,大家各有所长,经常在微信群里交流心得。
学习期间,黄伟对当地经济能人饲养黄沙鳖的成功经验很感兴趣。回村后,黄伟第一时间承包了村里的鱼塘,养殖黄沙鳖。“等养成了气候,就可以在村里推广。”有着长远目标的黄伟每天都会向微信群里的“前辈”讨教经验。
几年来,南宁市委组织部先后筹措党建工作经费30万元开展“三输三培三提高”扶智工作,开展培训17期,培训人员1025人次。同时,联系广西农科院和县科技局、农业局和扶贫办等科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培训指导活动,以技术扶贫真正做到授人以渔。
另一方面,开展教育扶贫。三村小学建起了留守儿童之家,2000多册图书和几台能上网的电脑,为山里孩子打开了了解世界的窗户……
黄志斌说:“扶贫重在扶智,技术帮扶能变‘输血’为‘造血’,教育帮扶解决的是贫困代际传递这个关键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