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碧水绕城让清水流淌 南宁黑臭水体治理成效明显
去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深情嘱托:“使八桂大地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成为展现美丽形象的发力点。”
2015年4月,国务院正式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根据《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省会城市要于2017年底前完成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的工作任务。南宁市按照“治水、建城、为民”的理念,对城市内河进行了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开展城市黑臭水体的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截至2017年底,涉及13条内河38个河段总长99.4公里的黑臭水体已基本消除,完成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等要求的省会城市2017年底前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工作任务。
如今,朝阳溪、二坑溪、那考河等内河告别了黑臭水体的历史,变得清澈,没有臭味,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为城市内河治理和城市河流治污提供了良好的范本。今年,南宁市将以打好防治污染攻坚战为契机,继续开展黑臭水体治理,启动建成区外18.8公里的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加强对已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河段进行水质巩固提升,不断改善水环境。
守护一江清水迫在眉睫
连日来阳光明媚,不少市民来到凤凰江附近晨练、散步,张大爷就是其中之一。“小时候河水很清,那时候都在河里洗菜、洗衣服。”作为老南宁的张大爷回忆说,前些年河水越来越脏,还时常散发出臭味,不过,经过治理,现在河水又变清了。
凤凰江沙井大道段经过治理后水质得到改善。 (杨锡文 摄)
由脏变清,如今越来越多的水体、河道正在经历相同的蜕变,这背后体现的是市委、市政府在黑臭水体治理上的锲而不舍。
南宁市是一座依水而建、因水而兴的城市。18条内河纵横交错,河道小且多穿闹市、居民楼而过。凤凰江是南宁18条内河之一,邕江的一级支流。上世纪60年代之前,凤凰江还是条清水河,但近年来,由于居民环保意识薄弱,各家各户的污水都往凤凰江里排放,沿岸餐饮偷排生活污水,上游工厂排放工业废水,凤凰江里的垃圾日积月累,导致江水逐渐变黑,一些江面的水体发黑发臭,对居民生活造成不利影响。起初,有关部门也曾清淤导流,后来又反复拓宽沟面,在凤凰江的两旁种树种花,但凤凰江仍然还是污水长流、恶臭依旧,市民和游人怨声载道。
纵观南宁的十多条内河命运大抵相同。自北向南穿过整个市区的朝阳溪是邕江流域的一条重要支流。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这曾是一条南宁人引以为豪的清亮溪流,然而,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两岸污水的长期排入,河道成为污浊的臭水沟,严重影响朝阳溪两岸的居住环境;而另一方面,由于河道日益被侵占,又没有及时清淤,严重削减了行洪断面及有效的蓄涝库容,造成朝阳溪防洪排涝能力大大降低。竹排江、心圩江、可利江这三条河流本来有着美丽的名字,不过后来都转变成一个共同的名字——“纳污河”,它们都成了南宁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其他污染源废水进入邕江的主要排污渠道,这既使河道淤积,又影响了邕江的水质。水塘江沿线有40多个污水直排口,附近居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江里,水质为典型的黑臭水体。
2015年12月,《南宁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工程项目前期普查报告》出炉,调查结果显示:南宁市建成区13条城市内河有38个河道段属于黑臭水体,长度约99.4公里,占建成区内河总长155 公里的64%,其中重度黑臭河段长约30.8公里。建成区外黑臭水体总长约18.8公里(涉及马巢河、四塘江、石灵河共9个河段)。其中建成区18条内河现状V类水质和劣V类水质分别占比达到了17%和67%,二者达84%,说明南宁市建成区内河水质污染严重。黑臭水体成因复杂,直接原因有:一是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不完善导致沿岸生活污水直排;二是河床淤泥对水体的污染;三是两岸畜禽养殖排污、农业面源污染及初期雨水带来有机污染物进入水体;四是河道水资源量不足,水流动性差。
普查报告认为,南宁市建成区18条内河发源于城市周边丘陵及城区,并穿越建成区,沿途地区的经济建设与生产生活排污,直接导致水质污染、水体黑臭。这些河流多长度短、汇水面积小、自净能力弱,此外部分环境条件较差也制约了水环境的改善,其中建成区13条内河出现不同程度的黑臭问题。
打响内河综合治理攻坚战
2015年4月,国务院正式发布《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根据《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省会城市要于2017年底前完成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的工作任务。各地政府将加大力度整治城市黑臭水体,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
作为南宁市内河生态治理的重点项目,那考河生态综合整治项目引入流域治理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河道内水生植物对自然环境起到净化作用。 黄维业 摄
弯弯的河流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一头连着社会和谐稳定,保护水环境就是保障民生,改善水环境就是改善民生。南宁市治理黑臭水体的脚步永不停歇。从2015年开始,南宁市按照“治水、建城、为民”的理念,开展城市内河综合治理。根据目标要求,南宁市制定了黑臭水体治理工作三步走战略:一是到2017年基本消除建成区黑臭水体,达到感官上不黑不臭;二是到2018—2020年内河水质进一步提升,逐步实现“长治久清”;三是到2030年基本实现水生态修复,城市水环境总体得到改善提升。
围绕目标,南宁市按照“治水、建城、为民”的工作思路,上下一心,坚决打好这场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消灭黑臭水体,让碧水绕城,清水流淌。
为了摸清我市黑臭水体现状及内河沿岸污水直排口的分布、流量、水质等基本情况,充分掌握黑臭水体主要成因,2015年底,南宁市海绵水城办委托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及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监测中心站、北京科技大学、桂林理工大学对南宁市建成区的18条城市内河开展治理工程项目前期普查工作,正式向污水直排口及黑臭水体全面宣战,目标直指建成区18条城市内河(湖)直排口,以及群众反映黑臭问题严重的其他水体。为了防止普查工作中出现“漏网之鱼”,留下“死角”,我市先后投入400多万元,以专业公司为骨干,充分发动河道两岸群众,组成9个联合调查组,历时100天,投入500多人次,对建成区18条内河开展了拉网式排查。
2016年3月,南宁市举行了黑臭水体治理专家座谈会。会议邀请了全国知名治水专家、学者及行业精英近百人“把脉问诊”。与会专家、学者经过现场踏勘,查阅黑臭水体普查成果材料,然后结合南宁实际进行座谈交流,为南宁市黑臭水体治理出谋划策,针对每条内河黑臭成因,在治理时力争做到对症下药,为制定“一河一策”治理方案打下了良好基础。
为了实现天蓝、地绿、水净协调发展,给百姓打造水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亲水宜居都市,实现2017年底城市建城区消除黑臭水体的目标,南宁市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挂帅,常务副市长具体负责的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黑臭水体治理《实施方案》和《攻坚战工作方案》,围绕目标,落实责任,攻坚克难,全力推进。
多措并举着力解决环境突出问题
“欲流之清者,必截其污。”黑臭水体治理过程中,截是基础,治是关键,保是根本。但全市几百个污水直排口分布散乱、位置隐蔽、来源复杂,整治难度和阻力极大。截污是切断进入水体的污染源,是水系治理的核心所在。为此,整治污水直排口便成了治理黑臭水体的第一场硬仗。
南宁市出台了《开展整治污水直排口攻坚战实施方案》,分管市领导亲自挂帅,市海绵水城办牵头组织财政、建委、规划、国土、环保、水利等10多个部门和各城区(开发区)组成污水直排口攻坚战领导小组,按照“城区负责、部门合力、限时整治、严格问责”的原则,发现一个,消灭一个,绝不留情,绝不手软。对有条件“就近入网”的直接截流接入市政污水管网;对于不具备“入网”条件的,通过一体化设备就地处理,达标排放,回补河道。
截至2018年4月底,完成了建成区493个污水直排口整治,河道沿岸污水直排乱象基本得到有效遏制。同时,城市污水收集处理系统日趋完善,市政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同步推进,成效明显。
重建更要重管。黑臭水体治理是标,建立长效管理体制才是本,才能实现水环境持续改善。在城市内河的治理制度上,南宁市把治水与“管水”结合起来,同步推进。坚持由市河长办与海绵水城办牵头管,职能部门分头管,城区(开发区)属地管,市民监督参与管,依靠河长制层层管,通过落实“五管”,实现治水、监督、查处、问责多方发力,良性互动。坚持治水为民与宣传教育“两手抓”,结合创建全国卫生城市、文明城市,积极引导市民“关爱母亲河,爱护水环境”,广大市民能自觉做到“六不”:不向河道排放生活污水,不向河道乱扔乱倒垃圾,不破坏河道绿化和水利设施,不在河道岸线种菜养殖,不滥捕河道水生动物,不侵占河道乱搭乱建。
同时,出台了《全面推行河长制工作方案》,按河道级别分别设有市、城区(开发区)以及乡镇(街道)各级河长,把水污染防治的责任落实到具体单位和个人,是巩固治水成果,守护绿水青山的重要保障。
打破传统运作引入PPP模式
黑臭水体治理是一项技术复杂的系统工程,本着转变政府职能,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提高治水实效和实现长治久清的目的,南宁市打破传统运作模式,引入PPP模式,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资金、技术和运营管理优势参与黑臭水体治理,系统提升城市水环境质量。
那平江岸边一处污水处理点的沉淀池,污水经过处理变得越来越清。记者刘增璇 摄
朝阳溪二坑溪治理后变成休闲廊道(朝阳溪北湖段)。 (杨锡文 摄)
位于仙葫经济开发区河段的那平江污水直排口,是青秀区辖区内黑臭水体整治工作的典型项目。由于无污水管网规划、用地紧张、成本昂贵等原因,仙葫经济开发区内无建成的污水管网,也难以建设大型的污水处理厂,导致那平江污水横流,这是长期以来该片区排污治污的痛点所在。2017年7月,南宁市城市内河黑臭水体治理工程PPP项目在那平江畔正式开工,采用了先进的一体化污水处理系统,转变了污水处理厂集中治理的传统方式,实现了雨污合流的就地就近净化效果,每天在每个直排口源头遏制多达上百吨的污水排放量,大大缓解了污水处理厂的压力和降低污水治理的成本,真正实现节能减排的治理目标。
据青秀区黑臭水体污水直排口整治项目技术人员韦梁介绍,生活污水经管网收集后,首先经过格栅除去较大的悬浮物,然后自流进入调节池中进行均质均量化处理,再由提升泵提升至组合一体化装置,在装置内完成生物脱碳、化学除磷、沉淀和消解污泥,最后进入计量设施,按环保部门的要求进行计量、监控后排放。经过一体化污水处理的水质将远远超出国家规定的一级B的排放标准,达到一级A的水质净化效果,净化后的水源还可以直接用于那平江沿岸的绿地灌溉。
昔日脏乱不堪、充满恶臭的水塘江经过整治,正在变得美丽可亲,已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目前,水塘江沿线的直排口实现截污,污水通过管道进入水质应急处理一体化设施进行处理。据光大水务(南宁)有限公司工艺工程师潘海滨介绍:“我们采用超磁分离水体净化技术对污水进行优化处理,污水进入设备后,通过截污、高效沉淀、磁分离,达到出水标准后再通过排污管线回排水塘江。”
位于细冲沟中游的污水处理站,两台大型污水处理设备正在工作,设备使用了博世科的国家专利技术,污水经过处理能达到一级A标的排放标准。黑臭污水从大学西路的暗涵口,通过蓝色的提升泵进入污水处理站后,汩汩流出的清水已经没有了颜色和气味。
与此同时,南宁市11条城市内河的治理也拉开了帷幕。南宁市11条城市内河19个河段打包成1个黑臭水体治理PPP项目,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广西博世科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标参与。其余19个河段主要纳入那考河、沙江河、心圩江、水塘江全流域治理PPP项目实施治理。
此外,还参照那考河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治水,由政府来监管治水效果,设定水质、水量、防洪等考核指标及评分标准,根据第三方考核情况,按约定方式支付相应费用。通过引入PPP模式,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很快打开局面,优质高效推进,一条条内河告别黑臭,旧貌换新颜。
继续打好内河整治“组合拳”
“河道生态浮岛开满了鲜花,真漂亮!”凤凰江水质改善后,来散步的市民逐渐增多,对整治后的凤凰江和开满鲜花的生态浮岛赞不绝口。
从检测的数据显示来看,凤凰江水质已经达成了“脱黑脱臭”的目标。
群众的评价是最有力的说明。“现在河水清澈多了,没有臭味,还能到河边散步。”凤凰江附近居民张玲花说。
“臭味没有了,来我们店里吃饭的人也多了。”凤凰江旁一家餐馆经营者陈阿姨说。
“污水地下走,清水河中流,漫道林中过,两岸绿成荫”,近年来,居住在水塘江、朝阳溪、二坑溪、那考河周边的市民也感受到了同样的幸福,他们眼看着过去又脏又臭的“纳污河”在挖掘机轰鸣声中得到了改造,让部分城市沿岸居民告别了臭气熏人的生活,昔日的臭水沟华丽变身,成为可休闲、可娱乐、可观赏的旅游胜地。
经过几年的治理,南宁市建成区内河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内河环境明显改观,良好水生态宜居环境基本形成。
《2017年度南宁市城市内河黑臭水体治理效果评估报告》显示,38个黑臭水体河段治理效果公众满意度测评均在90%以上,各阶段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河段治理效果均已达标,考核指标达到住建部要求的黑臭水体治理“4+1”指标要求,标志着南宁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已基本消除。
参与治理行动的南宁市内河管理处主任冯部广表示:“治理内河黑臭水体,实现蓝天白云、碧水青山,这是时代的呼吁,人民的期盼。围绕目标,我们按照‘治水、建城、为民’的工作思路,上下一心,坚决打好这场黑臭水体治理攻坚战。”
在未来的几年里,南宁市将进一步加大投入,启动建成区外18.8公里的黑臭水体治理工作,加强对已完成治理的黑臭水体河段进行水质巩固提升。同时,在攻坚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同步推进截污管网建设,清淤工程、补水工程、污水处理厂站等长效措施建设内容,为长治久清打好基础。同时加快现有污水处理厂扩容与提标改造,以及新建污水处理厂、市政污水管网以及内河截污管网的建设工作,形成完善的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强化内河河长制,落实水环境长效管理,打好内河整治“组合拳”,不断改善水环境。(记者 尹海明)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