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寻“贫”记

17.02.2018  20:21

凤山县同乐村村民委员会主任罗新飞向 广西新闻网 记者介绍该村特产粳米的生产情况。 广西新闻网 通讯员李枭 摄

广西新闻网 南宁2月17日讯(记者 樊成甫)党的十八大把决胜全面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国梦的行动纲领。在地处祖国“老、少、边、疆”的广西壮族自治区,1月2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自治区主席陈武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广西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累计减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9万,年均减贫120多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8%下降到7.9%左右。

连日来,记者深入广西各地寻找贫困群众,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并记录下广西各族人民在扶贫攻坚工作中的努力与付出。

日常生活有关怀

前几天政府送来了500元钱慰问金,我买了部分年货,昨天又杀了一头猪,这个年很幸福,感谢政府对我的帮助和关怀!”2月11日在东兰县东兰镇乐里村拉央屯,贫苦户韦凤笔说。

韦凤笔的家地处大石山区,九分石头一分土,周围都是石山,只能在石头缝里种玉米、黄豆、南瓜为生。同时,家里孩子较多,老人要照顾,不能外出打工的她又发展不了生产,所以,日子过得挺艰苦。

但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她过得很开心。她说,多年来乡镇干部定期上门帮扶故事很多。特别是2017年,她想养猪,政府就送来六头猪苗,她又多养了三头。最近卖了八头猪,自己杀了一头过年。政府的关怀和帮扶让她看到了希望。2018年,她计划继续扩大养殖,再加入村里的产业合作社,争取实现脱贫的梦想。

大新县恩城乡新胜屯的李文明因2011年出了一次车祸造成残疾,动了六次手术,成了贫困户,但他在困难面前总乐呵呵的。

我喜欢唱歌,平时就唱给大家听,我很开心,大家也很开心!”李文明说,虽然现在他是贫困户,但这并不是自己不努力造成的,所以还是保持乐观的心态。乡、村干部每个月都来和他聊家常,帮助他解决实际困难,给他办了低保,进行医疗救助,他种植葡萄、甘蔗,乡里还送来了化肥等,这一切都让他感到温暖。

把贫困群众当家人,通过定期走访,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让贫困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关爱和关怀,感受到温暖和幸福,从而有信心、有决心发展生产和开心过生活。这是每到一地,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感受最深的事。

发展生产有扶助

2017年的收入有十多万吧。”2月10日,在天峨县六排镇纳河村林朵屯,2016年脱贫户罗万烈对记者说,他以前是从库区搬迁到该村的,由于身体有残疾,干不了重活,当他看到别人养猪致富后,也想养猪来脱贫。

他的愿望被村里的扶贫干部知道后,马上和他商量怎么养猪,帮他租赁场地,为他办理了5万元贴息小额贷款,又以奖代补了五千元帮他建成一个小型养猪场后,还找来技术员教他养猪技术。2016年,他就实现了脱贫的梦想。现在镇、村干部还经常上门了解养殖情况。

只要贫困群众愿意发展产业,县里都会根据实际情况提供产业发展帮扶资金助推他们发展。”进村开展帮扶工作的天峨县政府办主任罗著吉对记者说,“有了政府的产业帮扶资金和贴息贷款,贫困群众通过扩大种养模式来脱贫的积极性越来越高。

只要群众能挣到钱,我们都会想尽办法帮他们实现梦想。”在宁明县城中镇耀达村赖江屯,该县扶贫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赖江屯紧靠我国首个岩画类世界文化遗产地宁明花山,这里盛产糖蔗,群众又有手工熬制红糖的传统。发现商机的群众很想借助花山来打造自己的红糖产品,但都是小打小闹,起不了发家致富的作用。

为此,该县政府引进公司与村民共建合作社。2017年1月,宁明县岜莱贝侬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与30户村民签订了租地合同,租用土地23亩,开发当地传统土特产和工艺品。将花山红糖的包装、品质提质升级,还在传统制糖工艺基础上,深加工制成了玫瑰、红枣、土姜、桂花等口味的花山红糖系列产品,深受游客喜爱。

合作社直接向农民收购糖蔗,减少了群众外运成本,增加了收入。同时,合作社扶持了50户贫困户。单是红糖作坊,每天就需要30名工人,其中半数以上是贫困户,每月工资2000元至5000元不等,直接助力群众脱贫。”该合作社负责人黄小茵介绍。

同时,合作社还带动了耀达村其他产业发展,包括花山石雕、刺绣、竹编、茶具等30多种产品,辐射带动当地群众2000多人,扶贫成效显著,实现了旅游和扶贫双促进双丰收。

在记者走访的河池、百色、来宾、崇左等地,记者发现,产业规模不管大小,只要能带动群众致富,地方党委、政府都会尽量满足群众的发展需求。

生态农业成亮点

这里的夜景实在太美了,我都想留在这里了。”2月7日,记者参加“新时代?新梦想”——广西网络媒体新春走基层活动,看到龙州县上龙乡火龙果基地6万个灯泡同时亮起,上千亩火龙果基地如同一片灯海璀璨夺目的美景后感叹道。

记者们的赞叹让周边采摘火龙果的群众很自豪。“可不能小瞧我这批灯,一年能够增加5至8个批次的果,错峰上市的火龙果供不应求,价格也高,每公斤7.5元。”该基地总经理借机向记者们推销其产品。他说:“6万个灯泡用途大着呢,除了增产,灯海还吸引了不少游客。观光的人来了,还想尝尝我们的火龙果,促进了销售,还提高了知名度,吸引了更多的收购商。

就是这个基地,与周边的200多户贫困户签订了产业扶贫合作协议,贫困户以小额信贷资金入股的方式参与火龙果种植产业获得收益。同时,该基地还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实现贫困户就地就业增收。”该县有关领导向记者介绍道。

随着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他们日益向往到乡村体验农村生活、现场采摘瓜果、欣赏田园风光等等新兴的休闲方式。”在来宾市高新区千亩沃柑基地,该区党工委书记黄世硬说,高新区就是抓住广大群众对乡村旅游的需求,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不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农产品销售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还吸收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就业,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正如黄书记所说,在记者的采访过程中,广西各地的生态观光农业基地如雨后春笋,各有特色,规模上千亩甚至万亩的农村产业生态观光园并不少见。据了解,目前,这些生态产业园区已成为广西农村地区打造生态乡村,连片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主渠道、主战场。甚至为众多贫困地区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如在凤山县乔音乡同乐村,该村村民委员会主任罗新飞见到记者就说:“我们这里梯田的风景很美,还有原生态的粳米,产品供不应求,我们计划打造生态旅游来带动群众发展,能否帮我们推介推介。

易地搬迁拔穷根

做梦也没有想到我们在城里能有房子,真幸福!”在崇左市江州区易地搬迁安置点,记者见到江州区那隆镇那内村那念屯的黄军。由于家里土地少,外出打工又不挣钱,小孩上大学花钱太多,2015年,他成了村里的贫困户。

2017年1月,江州区开始实施安置性综合体项目,黄军以及那念屯另外几户贫困户得到通知,政府将把他们全部集中安置在兴和家园。根据安置办法,他一家三口只需交完7500元之后,便可以拥有一套75平方米的两居室。在他急切地等待了一年后,今年2月5日,他们一家顺利搬进新房。

仅靠搬迁是不能让群众脱贫的。”江州区发改局局长黄运辉说,江州区将按照“易地扶贫搬迁+产业园区+就业”模式,将移民就业与产业园区相结合、移民增收与产业用工相结合,真正实现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的目标。

在忻城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老乡家园”聚福新城,记者见到了古蓬镇龙利村贫困户卢某,他告诉记者:“以前,我家住山里,房子破烂,出门也不方便,现在到了县城,以后的生活就好了。

通过落实扶持政策,因地制宜选择产业模式,帮助搬迁群众增强后续发展能力,让贫困群众就业、教育、社保等问题得以解决,让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惠及广大贫困群众,使群众幸福感稳步提升。”忻城县委宣传部有关领导向记者介绍。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广西各地都针对深山石山、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等不具备基本发展条件的地区实施了易地搬迁政策。各地并没有让群众一搬了之,都根据辖区实际情况找出了发展之路。如有的是依托工业园区进行扶贫易地搬迁,将贫困群众搬到相应工业园区,就近安置就业,解决生产生活等难题;有的依托城镇化建设进行搬迁安置,认真做好各地新区统筹规划工作,引导生态功能区、“三不通”村屯人口向重点开发区域集聚;有的依托新农村建设进行搬迁安置,对搬迁地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标准进行建设,配套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适用技术,调整种植结构,改变原居住区“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落后种养模式等等。

【 编辑:廖志荣  作者:樊成甫】
灌阳县国土资源局四举措全力保障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用地
    近年来,灌阳县国土资源局增强工作责任意识,用好用活脱贫攻坚扶贫政策,采取四项措施全力做好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用地服务保障工作。截至2018年1月底,灌阳县已落实保障易地扶贫搬迁项目用地155.国土资源厅
自治区民政厅赴西林县开展2018年春节扶贫捐赠慰问调研活动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有关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民政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