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部门对南宁三江坡镇江楼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兵家要塞镇三江 断壁残垣证风云
考古部门对南宁三江坡镇江楼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已在三江口地区发现5处遗址
江西镇同江村三江坡镇江楼遗址
遗址出土的铜钱。
“邕州城北两江来,五管金汤亦壮哉。”这是明代诗人描绘南宁的名句,是历史上对南宁地控三江、独占要冲的生动写照。今年11月,南宁市博物馆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江南区江西镇同江村三江坡镇江楼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这座曾在明清时期起到防守与通信之功用的驻军建筑遗址留存着怎样的故事?12月20日下午,在南宁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物考古工作队副队长黎文宗的带领下,记者对该遗址进行实地探访。
鸟瞰镇江楼遗址。由于左江南岸河岸崩塌,遗址已有部分垮塌坠入江中。(南宁博物馆供图)
出土遗物生活气息浓
一艘渡船摇江而过,江对岸便是三江坡。此处,又因左江、右江和邕江交汇,并形成一个三岔口的江面而得名“三江口”。穿过村庄和成片的庄稼地,黎文宗遥指岸边一座红白相间的灯塔,说:“灯塔那里就是镇江楼遗址所在地,南北临左江右江,东可眺邕江。”
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工作,考古人员已揭露遗址面积300多平方米,出土了部分青砖砌筑的建筑基址。在考古工地,一名考古人员正利用木框和棉线制作的网格辅助绘图,以还原建筑形制。透过这些断壁残垣,仍可辨识柱杵、墙面以及疑似用于排水的沟渠。
据当地居民介绍,该遗址处在民国时期尚留存有一座青砖塔,塔名“镇江楼”,遗址因此而得名。可惜该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毁了,只留下一些墙砖、石块。此后又因当地农民不断垦荒、种植,镇江楼遗址上原先留存的青砖、石块也多数被丢弃入左右江中。
“这里又找到一枚铜钱。”采访期间,负责清理泥土的工人发现了一枚直径约1.5厘米的铜钱。黎文宗介绍说,目前已在遗址中发现了数十枚铜钱和少量陶瓷残片,而铜钱和陶瓷制品均为古人生活必需品。那么,在遥远的古代,镇江楼曾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考古人员正对照网格辅助绘图。
墓碑铭证实驻兵痕迹
据史料记载,三江口地区在明清时期称“合江”,因地理位置处于左右江交汇口,加上古代又靠水路通行交易,具备良好的军事战略意义。明代就曾在三江口设有防守与通信合一的“合江铺”。清代改为分防三江口汛,常设驻军,管辖南宁上水路宣化(邕宁)县内各塘。
什么是“汛”和“塘”?这是明清时驻军警备的两种大小不同的关卡。在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中记载:“南宁府内抚溪峒,外控蛮荒,南服有事,此为咽喉重地……明朝用兵田州后经略安南,皆建节于此,盖地居冲要,势所必争也。”可见作为南疆重镇的南宁,当时若天下太平,南宁则驿道畅通;若遇战乱,政府驻军持饷,必在南宁。
在三江口地区,至今仍留有一些三江口防汛屯戍兵卒的墓葬,墓主多为戍卫三江口汛兵士,其中一座道光廿三年立的墓明确题为“□营三江汛故兵王明振之墓”等,这也证明了清代三江汛驻兵的存在。
从目前镇江楼遗址的发掘情况判断,镇江楼建筑群应为明清至民国时期的驻军建筑遗址,并在清末民国时期经过多次重建。由于现有史料鲜有对镇江楼的详细描述,因此镇江楼的建筑样式、驻兵情况,又或者建筑内藏着哪些玄妙设计等,仍属待解之谜。
遗址出土的陶瓷器残片颇具生活气息。
三江口发现多个遗迹
同样令人关注的是,包括镇江楼遗址在内,考古人员已在三江口地区发现5处遗址,其中汉代遗址1处、新石器时代遗址2处、明清时期遗址2处。此外,还有一座当地人称之为“皇姑坟”的古墓葬(据传为南明永历嫡母兴陵之所在),以及一处古建筑群——宋村。
“自古以来,河流交汇和转弯处所留存的人类遗迹都比较多。” 黎文宗介绍说,目前除了镇江楼遗址,考古人员还同时对附近一处临江的明清窑址群进行抢救性发掘。该窑址群总数有10座左右,自河岸延伸约1公里。从采集到的陶瓷器残片判断,这些窑址群大多以烧制陶器为主,器型多为罐,也见有擂钵等。此外也烧制瓷器,器型以碗、碟为多见。
抢救性发掘就如同与时间赛跑。目前由于左江南岸河岸崩塌,镇江楼遗址和明清窑址群已出现局部垮塌,并随着崩塌的河岸冲入左江中,加上老口枢纽建成后水位抬升的影响,这两处遗址均面临消亡的处境。
黎文宗表示,下一步考古队将根据镇江楼建筑遗迹分布情况,扩大调查和发掘范围,力争全面了解该建筑形制、规模分布及保存状况。同时进一步了解明清窑址群的形制、烧造技艺等,为南宁市相关历史文化研究提供可靠实物资料。(记者 陈蕾/文 赖有光/图)
编辑: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