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区体育局组织民族特色体育宣传小分队基层行
自治区体育局组织民族特色体育宣传小分队基层行
--自治区民族传统特色体育项目丰富多彩
体育传承再接再厉
打铜鼓、抛绣球、耍壮拳、放陀螺、走板鞋、抢花炮、舞狮、舞龙、珍珠球比赛等,提到这些体育项目,马上就会联想到广西。当然也有很多我们不熟悉的传统体育项目,如同填、同顶、同拼、同背、马革球、高脚马、弄锣、打棍、马落鲁入槽等。广西地处祖国南疆,少数民族繁多,现居住着壮、瑶、苗、毛南、水等11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居住的地区约占60%,分布较广,故广西的传统体育项目品类繁多。为了更好的了解和宣传我区传统特色体育项目,自治区体育局于12月22-26日,组织了2014年广西民族体育宣传小分队深入宁明、崇左市、靖西县、百色市、南丹、环江县、河池市、柳江县等八个市县,对具有浓厚民族特色体育项目的县、乡(镇)、村屯,对传统项目及基地和传承人等进行深入采访和宣传,主要通过采取开会座谈、实地查看和现场采访等方式进行,通过电视、平面媒体、网络媒体等专题、专版以及评述,深挖掘,全方位,呈亮点,点面结合立体的宣传效果,图文并茂展现了我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魅力。
“花山拳”述说壮拳辉煌
“花山拳”拳术,相传是春秋战国至东汉时期,生活在崇左市宁明县江河谷一带的壮族先民骆越人在与野兽搏斗、部落争斗、抵御外侵战争等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搏击术。花山拳是宁明花山壮族先民用于狩猎、保护家园、保护人身安全、抗击入侵的搏击术,是花山壮族先民勇敢、智慧的结晶。壮族祖先把拳谱记录于花山岩画中,代代流传。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花山岩画作为中华文明遗产代表之一闪亮在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历史画卷上,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现为“花山拳”传承人的宁明县花山武术馆总教练甘敏告诉我们,“花山拳”动作彪悍、粗犷、沉实稳健,拳刚、势烈、多短打、擅标掌、少跳跃。行拳时结合使用状语发音,借声催力,常以短打进击,一击制敌,有格斗防身之功效,亦能锻炼健身。
谈及“花山拳”的传承和推广,甘敏告诉记者,除了在花山武术馆开办免费的花山拳培训外,去年10月,还组织全县中小学校40余名体育老师到花山武术馆脱产半个月学习花山拳,随后在学校推广,得到学生们的欢迎。在宁明县一中,全校1800多名学生“习武”,个个都能耍出一套漂亮的“花山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宁明县习练花山拳人数已有4000人左右。
宁明县文化局局长陶昌东表示,目前全县正在大力建设花山拳武术基地,日后还将把花山拳改编为广播体操、广场舞等形式,在群众中推广。
此“绣球”非彼“绣球”
一块空地,一根竖立于空地上高约10米的顶端有圆环的铁杆(木杆)、一根长80厘米一端系着好看的流苏一端连着五彩缤纷的绣球绳,拉开架势,将手中的绣球甩出,向着高高铁杆上的圆环飞去,如果从圆环中穿过,则为胜,这就是壮族的“抛绣球”。这与大家熟悉的用于赠送情人和亲朋好友的绣球不一样,此“绣球”非彼“绣球”。“抛绣球”始时难考,流行于中越边界,在百色市靖西县尤为盛行。1984年广西将“抛绣球”从表演项目转为比赛项目,参加人数为5男5女,分男女单打、团体三项比赛。
在靖西民族中学,记者看到学生在体育课上练习“抛绣球”,漫天的绣球在空中穿梭,颜色绚丽,煞是好看。记者兴趣大发,过了一把“抛绣球”的瘾,结果看似容易做来难,记者尝试了很多次,都没有成功的穿越铁环。该校校长告诉我们,“抛绣球”不仅作为体育课全校学生多要学习,还增设了兴趣班供学生选择,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务时间还锻炼了学生的身体,连“爬围墙”偷溜出去玩的现场都大大减少了。
“陀螺”绝技引人赞
在河池市南丹县里湖瑶族乡中心小学,8名身着白裤瑶族传统服装的小学生正在熟练的玩转陀螺,看似笨重的陀螺在他们的小手上听话的旋转、翻飞。校方介绍,就是这几名学生,于12月19日至21日,在广西电视台《直通少儿春晚》海选中夺得八星才艺奖。当地瑶族居民告诉记者,论起“陀螺”绝技,还要数“陀螺”传承人。
在南丹里湖白裤瑶生态博物馆,记者见到了陀螺传承人、现为怀里村小学教师的何光斌老师,何光斌现场为小分队人员展示了他神奇的陀螺技艺,不管一只还是两只,甚至是三只陀螺在他的玩转下,无论是在掌心掌背,还是头顶脚上,或者从地上到指尖,都能够转动自如。据何光斌介绍,他自幼喜欢玩陀螺,在他们这里,全村老少都会玩转陀螺。2008年下半年开始,他主动承担起传承陀螺技艺的任务,在里湖瑶族乡中心小学和怀里村小学开设兴趣班,目前已经培训出三届学生共30人。何光斌说:“陀螺玩到一定的程度,不单能够强身健体,还能够挑战心理障碍与身体极限,是一种记忆的传承和梦想的绽放。”他希望白裤瑶族的人们能够像以前一样玩陀螺,将玩陀螺当成一种乐趣,代代相传。
“抢花炮”校园传承
“抢花炮”作为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广西的水平在全国是名列前茅的,柳州市柳江县的花炮运动水平基本代表了广西的花炮水平。原广西花炮队老队员熊黎军如是说。谈到上届贵阳民运会仅获二等奖,他分析主要和队伍老化有关。所以,柳江花炮队选择在校园中寻找新生力量,在柳江实验高中选了一批中学生进行训练。目前,一个年级有2个体育班,全校有6个体育班,下午下课后就开展技能训练,作为常规的专业的花炮队员有20多名。但由于选才条件、训练条件和比赛条件的限制,目前还不能算解决了花炮队的后备力量问题。由于地域关系,柳江缺乏大而壮的苗子,花炮中锋先天不足,因此抗不抗得住北京等强队的冲击很。另外,柳江县花炮队现在区内缺乏相应水平的对手,也制约着队伍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毛南族特色体育让人耳目一新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地处广西西北部,辖于河池市,是全国唯一的毛南族自治县,毛南族人口58000人,佔总人口数的16.2%。在环江县采访时,恰逢环江县举行2014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各种特色体育项目齐上阵,让记者眼花缭乱,同时也见识到了毛南族各种传统体育项目。同填、同顶、同拼、同背、马革球、退涂道等热烈开赛,好多体育项目记者都是第一次听说见闻,让记者和观众过足了瘾。环江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覃自昆介绍说,同填、同顶、同背和马革球都是毛南族特有的体育项目,“填”在毛南语是“撞”或“碰”,比赛为2人,用肩膀将对方撞出圈外为胜。同背毛南语为“松傩”(即:放飞鸟),比赛中,男女配合争抢,抢得多的一方为获胜方。在2010年第十届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荣获二等奖。“马革”在毛南语中即手柄高跷,毛南人用当地的金竹编织成“竹球”,骑马革踢竹球即称“马革球”,是一项群体性运动,在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上,荣获二等奖。同时他对毛南族传统体育运动受外来文化冲击,部分毛南族传统文化呈现衰退之势表示担忧。他认为要对传统项目进行改良,适应现代文化的需求,才能更好的传承下去。
针对如何传承和发展毛南族传统体育项目,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文化体育局局长周纯管表示,要将传统体育项目与学校教育结合,才能保证传承源远流长。目前,传统民族体育项目已经成为下南中学体育课授课内容之一。此外,环江县每年拨出专项资金,每个乡镇每年提供1万元、每个村提供1200元,在各乡镇及村屯开场民族体育活动。周纯管局长告诉记者:“希望把民族体育在全县推广,让大家一起参与到民族体育活动中来”。
基地承载民族体育希望
“广西民族传统体育要传承、发展、壮大,必须依托训练基地。我局对民族体育基地非常重视,设有专项经费进行扶持。”广西体育局群众体育处副处长陆学杰介绍。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共有7支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训练队,分别为陀螺、珍珠球、板鞋、毽球、高脚竞速、舞龙、舞狮,共有170多名运动员,其中珍珠球项目18人,陀螺项目10人,基地以陀螺和珍珠球为优势项目。学院目前现有2个标准珍珠球场地、3块标准的陀螺比赛场地、2个绣球场地、8个板鞋运动场和4个毽球场地等。近年来,广西体育局和崇左市加大了对基地的经费投入,用于维护和改造场地地面、加盖运动员休息区、购置体育项目比赛和训练的器材。两年来,共培养了186名名族体育项目运动员。基地培训教练员、裁判员50多人。
谈到取得的成绩,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系主任覃林如数家珍,在全国陀螺、珍珠球邀请赛中,陀螺队荣获2个3等奖,珍珠球多的3等奖;在广东省第五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火的了2个第一名和1个第二名等;在参加中国.荔波亿申杯全国陀螺邀请赛荣获3个第三名等;在广西第十三届少数民族体育运动会,陀螺队荣获3个一等奖和4个二等奖等,珍珠球荣获二等奖等。
下午四点多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夕阳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的淡淡的黄色,温暖而充满朝气,此时是学生最活跃的时候。记者在校园里随处可见的各种场地上,撒满了着各种服装忙训练或忙锻炼的学生们。珍珠球场上球员矫健的身影、板鞋队员的整齐划一、绣球场上上空飞扬的各色绣球、陀螺场上飞旋的陀螺、舞龙舞狮队那边的锣鼓喧天……承载着民族体育希望的基地被热闹的气息渲染着,各项民族体育在学生一代又一代的更迭中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