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山岩画的前世今生

19.12.2014  11:35

行进中国·精彩故事

走基层  看广西

花山岩画的前世今生

岩画中关于大型祭祀场面的画面。 广西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供图

广西新闻网 -南国早报记者  龚文颖

在左江的拐弯处,大多是高达几百米的悬崖绝壁,令人难以靠近。然而,这些绝壁上却分布着大量的岩画,赭红色的图案以人物形象为主,与黄黑色的崖壁对比鲜明。这些神秘的岩画,是2700多年前骆越人的伟大创作

千年画作,鲜艳如初

这些令人震撼的岩画,今天看来仍不可思议——

一是高。在被列入申遗项目的38个岩画点中,有33个位于江河拐弯处。这些岩画均在临江的高大峭壁上,画面大多分布在距离水面15~100米之间,最高达130米。

二是多。38个岩画点中,共有107处岩画,3800多个图像,分布在105公里长的河段。

三是巨大。岩画中约有3311个人物图像,其中500多个正身人像的高度为1~1.8米,在岩画遗产中属于个体人像较大或巨大的。

虽然经历了2000多年的日晒雨淋,许多画像仍鲜艳如初。画面大多朝南或朝西,在阳光照射和江水倒映下,神秘飘渺。

这些画像是谁画的?画了什么?怎么画上去的?

目前比较认可的说法是,左江花山岩画是骆越部族或族群中居住在左江流域的氏族及部落所绘制。这项艺术在距今约2000年前趋于成熟,堪称铜器时代之后的世界岩画艺术代表作。

岩画真实记录了骆越人群体祭祀的场景——众多的侧身人围绕着一个高大的正身人,正身人装束特殊,脚下大多有狗等动物,很像是行祭的指挥或灵魂人物。画面还表明,人们跳的不是即兴舞蹈,而是一种受某种观念强烈制约的、形式固定的集体舞蹈。

这样高而巨大的岩画,画起来并不容易。根据考证,古骆越人采用了至少4种方式来绘制:自下而上攀援法、直接搭架法、自上而下悬吊法、高水位浮船法。

在攀援的过程中,古骆越人可能使用了绳索、藤条或木桩等辅助工具,现在仍可以在一些岩画点见到。例如,在宁明花山一处距离江面100多米的洞内,专家曾发现一节垂直打入石缝的古代木桩,经测定已有2680年历史;在龙州县沉香角画壁上,也有残存的木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