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BBC记者团首次探访英国南极科考站

14.03.2016  12:44

哈雷六号站建在布伦特冰架上,布伦特冰架以每天1.5米的速度向大海漂移

  近日,英国广播公司(BBC)播放了《重返冰面》节目。由彼得·吉布斯、马修·特勒等组成的记者团乘坐英国皇家探测船欧内斯特·沙克尔顿号抵达了布伦特冰架上的哈雷六号站。作为20年来第一批前往英国南极考察处哈雷六号站的记者团,为人们揭开南极的神秘面纱。

   这里的路  要乘风踏雪破冰

  1980年至1982年,吉布斯曾在南极待过两年,在英国南极考察处哈雷三号站上记录天气研究。

  多年以后,吉布斯、特勒以及BBC《地平线》节目组工作人员,出现在英国皇家探测船欧内斯特·沙克尔顿号上,成为20年来第一个到访哈雷站的记者团。

  今年1月,欧内斯特·沙克尔顿号带着BBC的记者团,从南非开普敦出发,经历两周,经过无边无际的大海,看不到陆地,也没有别的船,在零下的冰水里,切开、推走冰块,终于在一天凌晨3时,抵达了南极洲附近的布威岛。然后,这一行停靠在布伦特冰架上。紧接着就是3个小时的雪地履带车行程,面对着空旷、白茫茫似无尽头的景色。

   这里的冰  长了“”移向大海

  现在的哈雷站,或者说哈雷六号站,是英国南极考察处2013年在布伦特冰架上修建的。

  厚达几百米的布伦特冰架虽然与南极大陆相连,却以每天1.5米的速度向大海漂移,并随时都会崩解,形成巨大冰山。随着新的冰雪不断地覆盖在冰面上,哈雷一号至五号站承受不住冰雪重压而损毁,并最终被迫放弃。

  吉布斯曾在哈雷三号站工作两年。“三号站是由巨型钢管包裹的小木屋群。”他回忆,“1980年我到来时,它已被50英尺(约15米)厚的雪覆盖,就像是一艘潜水艇,我们每天爬着梯子进出科考站。”终于,在1984年,哈雷三号站被弃。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为了克服这些问题,哈雷六号站的设计采用创新理念,外形似火车车厢,一头一尾分别是住所和实验室,办公室和休闲中心坐落中央。特殊滑轮与液压式装置让它可以根据冰面调节高度,也可以在推土机或牵引机的帮助下在雪地上“滑动”,灵活地转移到新的地点。毫无疑问,哈雷六号站的“寿命”将会比它的前任们更长。

   这里的人  大部分不是科学家

  虽然说哈雷六号站是个科考站,事实上,大部分来到这里的都不是科学家。在每年的11月或12月到来年的2月末,天气合适的时候,机械学家、管子工、电工、木工均来到这里,维护哈雷六号站。

  为哈雷六号站开重型机械的司机们,大部分是英国南极考察处通过在《农民周刊》杂志上发布的招聘广告找来的。麦克·尼弗森是个农场经理,他辞掉在谷歌公司开拖拉机的工作,跑来南极开推土机,清理科考站附近的积雪。

  科考站里所有东西都必须从外界运进来。南极内没有城市,没有公路,也没有商店,更没有永久居民,如果有事情搞砸了,将会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这里的生活    冬天温度可降至零下50℃

  电工彼得·史密斯认为:“南极的凛冬宛若在火星。

  BBC记者团待在哈雷六号站的时机比较好,全天24小时都是白天,很少碰到低于零下15℃的天气,通常风也很轻柔。当云消散,万物似被点亮。

  这是在夏天才会有的好时光。到了冬天,那会是完全的黑暗,极端的风暴,温度可能降至零下50℃。除了电话联络和龟速的网络——卫星电话很贵、大部分的带宽都贡献给科学数据——与世隔绝就是全部。

  欧洲航天局会在哈雷六号站进行长期的飞行模拟实验,测试志愿者在冬日的极致里如何保持驾驶飞船的能力,绝非是偶然的。

  英国南极考察处物理学家理查德·霍恩提到科考站的友情:“这是一个不友善的环境。”因此,“我们依赖彼此以获得安全,以在此存活。有了各种各样的人的支持,才能在这里做科研。

  第二次造访南极,特勒依然感触良多:“能真正看到这个地方,真的很不可思议。作为一个靠谱的、全功能的生命支持机器,哈雷(六号站)让我们能填补对南极知识的空白。

  据《信息时报

编辑:韦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