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走在新闻的路上
编者按 记者,是历史记录者、社会守望者和时代瞭望者。一直以来,全省新闻工作者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通过不同的媒体平台和自身努力,记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为推进我省“两个跨越”,谱写中国梦四川篇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今天是全国第16个“记者节”,我省几位新闻工作者的故事,展示出在传媒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记者这个群体的甘甜与辛苦、坚守与担当,彰显了他们在新时期“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深刻内涵。
用职业力量改变“钝感之痛”
□四川日报《新城乡》杂志记者 衡洁
今年7月,我的脚后跟磨出了一个硬币大小的泡,挺疼的。这个泡是我在平武县采访时走山路磨出来的,在那里,我体验到了与水泡之痛不一样的“钝感之痛”。
当时,贵州毕节留守儿童自杀事件刚发生不久,留守儿童问题成为社会焦点,长期关注城乡问题的四川日报《新城乡》杂志立即着手进行一次留守儿童暑期现状的深度调查。
我主动请缨。走之前我刚好联系上了一名在北京务工、回平武看孩子的母亲,我们一路同行。她叫周红梅,6年前她小女儿才10个月,她就去了北京,一年才能回来一次。让人诧异的是,母女见面并没有搂着脖子絮叨的亲热,长久的分别让她们之间的交流平淡而疏离。对母爱的渴求全在孩子的一些小动作里。大女儿刘欣怡头发乱了,她会赖着让妈妈给她梳头。而在平时,她不仅自己梳头,还要帮妹妹梳。
我问她:你想让妈妈常回来吗?她摇摇头:不想。“因为妈妈回来陪我们,就没法赚钱让我们读书了。”
疼痛尽在细微处。周红梅仅仅两天一晚的短暂归家,并没有出现想象中泪水涟涟的时刻。最后道别时,我们还没有转身离开,姐妹俩就返身回了屋里,再没出来。后来听周红梅说,回家后的晚上,女儿跟奶奶睡觉时,才忽然哭着喊了两声“妈妈”。
这就是“钝感之痛”,它让我迫切地拿起笔。很快,我在《新城乡》杂志推出了深度调查《留守是一种钝感的痛》。后来,一些山区学校反馈,他们开始开办暑期留守儿童夏令营。这让我感受到新闻的力量。
今年9月,我参加了2015年四川省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演讲比赛,传递这个关于“钝感之痛”的故事;10月,我又站在全国新闻界第二届“好记者讲好故事”的演讲台上,将这个故事讲给全国观众。
故事还没结束。就在前几天,周红梅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她回家了,这一次她不走了。
我想离现场再近一些
□绵阳电视台新闻主播 乔佳
今年11月8日,是我度过的第6个记者节。我清楚,这个节日不是用来“过”的,而是用来“跑”的。
2012年的夏天,在做“涪江行”系列报道中,我用60天“跑”完3.64万平方公里的涪江流域;2013年5月,在做“绵阳骑行动”倡导环保之行时,我用13天“跑”完了海拔跨度4500米的国道318线。回忆起来,最让我津津乐道的是曾经认为最难熬的时刻。如果不是顶着烈日沿着涪江,向观众讲述渡口古镇的变迁、涪江流域的风土人情,今天我不会有底气对观众说我了解绵阳。
如果这些经历在我的新闻之路和成长道路上是一场“冲刺”,那么,身在地方电视台,更多的状态其实是一场“马拉松”。“冲刺”是一种助力,会推着我快速前进。跑“马拉松”,需要更大的勇气、耐力和发自肺腑的真诚,俯下身子,走近了,去仔细倾听和讲述平凡人的故事。
在绵阳安县桑枣镇,当地村民为了挽救同村一位患白血病小女孩的生命,集体上山挖蝉花凑钱。5毛,1元钱……当这些零钞在一双双粗糙的手上辗转汇集时,我看到的是一次生命的接力!这篇报道播出后,女孩得到了更多人的帮助。
如今,新媒体迅猛发展,带来传播方式的持续改变,职业价值却是不变的。这让我想起了一位新闻前辈。作为绵阳日报社摄影记者,杨卫华曾在“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拍出了感动中国的照片《敬礼娃娃》,2015年2月26日,他因肝癌医治无效离世。
杨卫华喜欢世界著名战地摄影家卡帕的名言:“如果你的图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对我而言,采访就是要离现场再近一些!
因为有意义,所以无悔无憾
□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记者 马婧雯
小时候,家里大人都爱看报,我心想长大后要做一名记者。一晃快20年,我进入了广播电视台,真的成为一名记者。
记得地震采访时说走就走,睡在汽车驾驶舱里,三天腿没打直过,饿了啃点饼干,一个多星期后返家,端上碗热粥居然不争气地流泪了。那时刚入行,同行里女记者偷偷抹眼泪是常事,可哭过之后牙关一紧、拳头一捏,也就忍到了现在。
能忍,是因为有一份坚守的情怀。每完成一个采访都是一次心灵的抵达。年轻的记者,已学会了不哭。
我的同事小焱,夜晚跟着交警在路上查酒驾是家常便饭,冬天的凌晨,回车键一敲,稿子发到单位邮箱,才发现左手指关节痒痒疼疼,长了冻疮。冻疮一年长,年年长,后来每每冬天都见她裹得像个粽子在户外跑新闻。去年夏天,她调去上夜班,可她不肯漏掉一个新闻,跑出去采访,结果不小心摔了跤,髋关节三处骨折。
另一个同事阿鸿,大家对她的印象就是“生猛”,最擅长暗访调查。怀孕五个月的时候,她着手做一个揭露“医保卡套现乱象”的专题,大着肚子走访药店、医院,腿也胀、腰也酸,电话连线里说话气喘吁吁,大家都劝她休息,她不肯,只说这个事儿一定要报道。在她的坚持下,报道很成功。如今阿鸿依然不改“生猛”的个性,宝宝刚两个月,就自愿回到记者岗位,学习公众号推送,研究新媒体中的新闻报道形式,在朋友圈幸福秀图:要当与时俱进的记者妈妈!
行走、记录,因为有意义,所以无悔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