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港精彩故事:上阵父子兵 接力闯富路

24.07.2015  14:56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对于桂平市石龙镇新村的杨伟来说,永和农机专业合作社就承载着他和父亲的创业梦想。作为一名实干的新型职业农民,他通过产业创新,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上实现了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走出了一条农业生产的新路子。

记者见到杨伟时,他正在田地里忙碌地指挥着收割机收割稻谷,还不时给装卸稻谷的工人搭把手,忙完了田地里的监督工作,他又赶回稻谷烘干基地对运输回来的稻谷进行清点。尽管个子不高,可清瘦的脸庞却透着刚毅的神情,他每天都顶着烈日在稻田、仓库、基地来回跑,似乎有使不完的劲儿。

石龙镇是粮食生产大镇,但收割后的稻谷长期以来都是依靠太阳进行晾晒,不仅劳动强度大,遇到阴雨天气还很容易沤烂霉坏,给辛苦劳作的农民带来不小的损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地的经济发展。2012年,杨伟到台湾等地参观学习稻谷烘干技术。回到家乡后,经过合作社的共同商议,投入了200多万元,建成日烘干稻谷120吨能力生产线一条,经过几个月的投产运行,效果良好,彻底解决了稻谷晾晒、烘干问题,也结束了在太阳下汗流浃背翻晒稻谷的历史。

今年二十八岁的杨伟四年前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刚回到家乡时,对农业知识也只停留在初步了解的阶段,在大学里学的专业知识也根本派不上用场,合作社成员都不相信这个初出茅庐的“后生仔”能干多大的事业,然而,父辈传统的耕作经历影响和鼓舞着杨伟坚定走“发展农业靠农机”的道路。2013年,杨伟通过在农业知识上不断的学习和摸索,建立稻谷烘干生产线,引领当地农户带新型农机具入股合作社,并组建农机团队,利用合作社的专业机具设备与专业服务,为本村以及周边村进行粮食生产服务。通过近两年来在农业机械化道路上的摸索与成长,杨伟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机耕、机收、机插和稻谷烘干、大米加工全程机械化,使整个村的稻田机械作业率达到了95%以上。    

杨伟的父亲杨礼忠是一名传统的职业农民,见证了传统手工农业的发展,从传统手工农业一步步发展到全程机械化的耕种模式,每一个场景都历历在目。看到儿子在传统农业上的创新,他倍感骄傲,同时对于农机合作社的未来发展也寄予了厚望。2013年,杨伟在粮食机械化发展逐渐成熟的背景下,大胆尝试,在原有田地的基础上将新村的闲置土地进行流转,全部用于水稻种植,并利用自己拥有的农机和参股合作社的农机,实行耕种、收割环节机械化,通过一系列先进技术,实施水稻规范化标准化栽培,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当年的双季稻平均亩产486公斤,总产量687.2吨,出售量677吨,实现种粮收入243.72万元。用创新和实力,杨伟走出了一条粮食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下一步我计划继续扩大机械服务队伍,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成立一些维修体系、维修服务站,或者是建立种植基地。通过以小并大、土地流转,扩大我们合作社自己种植的渠道和面积,并结合加工设备,打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品牌的永和大米。”对于今后的发展,杨伟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