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以奖代补”激活扶贫产业
广西日报资源讯 (记者/李春生 通讯员/曾治云)“第一书记为我们搭起了3亩的育苗大棚,扶贫办为我们送来了价值4万元的有机肥,现在农业局又为我们提供了50亩的西红柿避雨栽培棚。”戴世军说,“西红柿种好了,县里还会再给我们每亩500元的奖励,今年我种了4亩,算下来奖励就有2000元。”
资源县车田苗族乡海棠村戴家湾戴世军等11户贫困户成立合作社,抱团发展扶贫产业。这是该县实施“以奖代补”推进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年,该县预脱贫5个村5400人,经过调查摸底,贫困户致贫的主要原因是收入来源少,特色产业少且不形成规模。因此,该县针对扶贫产业发展,制定了《资源县2017年产业化扶贫“以奖代补”实施方案》。对自愿参与扶贫产业开发的贫困户,经政府有关部门组织验收,按项目规模给予相应的现金奖补,最高可奖补6000元,奖补资金直接打入贫困户“一折通”或“一卡通”上。
该县帮扶干部积极引导贫困户做好产业发展计划,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和林下经济产业。
河口瑶族乡高山村地处偏远,道路崎岖,信息闭塞。帮扶干部带着帮扶政策走村入户,修通路,发展致富产业,全村24户贫困户全部发展生猪养殖。“以前村里的贫困户抱着‘等靠要’的思想,不肯干,现在县里出台了‘以奖代补’的产业激励政策,又有帮扶人出谋划策,大家都干劲十足。”高山村支书张德雄说。
贫困户杨文喜从帮扶人全洪连那里得知生猪养殖“以奖代补”的政策后,在原有3头的基础上又购进4头生猪,同时还养了100余头山羊,目前部分生猪、山羊已经出栏。经验收组核验,他符合资源县扶贫产业项目“以奖代补”政策,获得“以奖代补”资金6000元。
“这笔奖励资金帮我解决了扩建山羊养殖栏的难题。”杨文喜将奖补金取了出来,准备购买材料扩建山羊栏。
农村产业要发展,基础设施需先行。资源镇天门村三滑水组种植了近4000亩的三木药材,山上还有5800多亩的高山草场,清澈泉水流淌其间,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可通往这里的路却狭窄、陡峭。资源县交通局了解情况后,多次与肖祥贵等村民前往实地勘察,商定扩路、修路方式。现在,这条全长6.5公里的产业路已基本扩建完成。
“以前自产自销,吃了不少苦,还没效益。现在帮扶人、第一书记把我们当‘亲戚’,不仅帮我们反映情况修路,还手把手带我发展产业,我种了3亩金银花和1亩玉竹,帮扶人帮我申请了2500元的产业奖励。”天门村三滑水组贫困户肖祥辉说。
据了解,资源县实施扶贫产业“以奖代补”以来,全县贫困户发展西红柿、辣椒、有机蔬菜种植以及牛、猪、山羊、竹鼠、鸡养殖等产业的积极性很高。截至目前,该县已发放“以奖代补”资金234.38万元,惠及54个村的900余户贫困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