姹紫嫣红闹梨园 ——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述评

30.12.2015  13:56

   

壮剧《第一书记


壮族岩画音乐舞蹈诗《花山


3D舞蹈诗《侗寨人家


方言话剧《水街


        12月18日晚,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颁奖暨汇报演出在南宁剧场隆重举行。《侗寨人家》《花山》《百鸟衣》《第一书记》《龙隐居》《魔豆》《水街》《冯子材》《幸福不等待》9部大型剧目,《我是你爸爸》《乡路遥远》《界河春》《全家福》《廉石》《一张表》《月亮的笑脸》7个小戏小品获得桂花剧目金奖。常剑钧、赵明、傅滔、谷亮亮、杨建伟、李思宇等一批艺术家分别获得编剧、导演、音乐、舞美、表演等方面的奖项。部分获奖作品的精彩片段也再次亮相舞台,展现出佳作荟萃的艺术魅力,既把剧展推向了高潮,又为它画下了圆满的句号。笔者见证了整个剧展的空前盛况,了解到幕后的感人事迹,可以用三个词来评价,那就是“活跃”“繁荣”“惠民”。

        剧展:盛况空前,影响广泛

        广西举办戏剧展演由来已久,最早可以上溯到抗战时期桂林文化城的西南剧展。那次剧展早已彪炳史册,影响深远。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里,广西又重新办展,并将它当作政府部门举办的综合性戏剧展演活动,每3年举办一次,一直延续至今。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在规模上超过了历届,彰显出鲜明特色。

        一是展演时间更长。它从10月12日拉开大幕,至12月18日鸣锣收兵。在这前后2个多月里,各地戏剧家竞相展演自己的作品,姹紫嫣红,争奇斗艳,掀起了阵阵高潮,可谓是风生水起,有声有色,热热闹闹,呈现出好一派繁荣昌盛的景象。

        二是作品量多质高。这次参展戏剧共有119部,其中大型剧目31台、小戏小品88个,数量为历届之最。这是广西戏剧家近3年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认真创作的丰硕成果。许多市县还取得了突破,例如钦州市不但首次创作大型剧目,还同时推出了两部作品;象州县也以一部《大师道》打破了广西县级文艺团体创作大型剧目的记录。有的作品参加比赛之后在市场上长演不衰,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市场效益,如《壮壮快跑》。有的作品在精彩呈现后又走出广西,参加第十七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惊艳全国,如《花山》。

        三是惠民力度更大。这次剧展以南宁为主场,同时在桂林、柳州、来宾、钦州、玉林、贺州、梧州等市设立分场,绝大多数剧目免费演出,市民只需凭身份证到剧场窗口领取演出票,就可以观赏戏剧创作的新成果、好作品,满足高水平的审美需求。这意味着不仅首府市民可以欣赏剧展演出,而且全区各市民众也能够在家门口一睹本土戏剧风采。新闻媒体的到位宣传,引发了广大观众看戏的强烈愿望。在剧展期间,全区共有3万多人(次)观剧,许多剧目出现了一票难求之盛况。玉林市在上演《淘气拉比》时,不但全场爆满,而且还要在剧场后排加座。钦州市在演出《冯子材·南关魂》时突遇台风暴雨仍挡不住观众走进剧院的脚步。

        四是参与人员众多。这届剧展可谓广西戏剧盛会,激发了全区戏剧家高涨的创作热情和积极的参演行动。据自治区文化厅艺术处不完全统计,全区参演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共计55个,其中区直院团4个、各市院团38个、各县院团13个,有2610多人(次)参与创作。参演院团与演职员数量大大超过了以往各届,基本涵盖了全区戏剧精英,反映出本届剧展创作主体的普遍性。广西演艺集团、广西戏剧院、广西群众艺术馆、广西艺术创作中心等区直院团作为主力军发挥了引领和带动作用,市级院团表现出强大的创作实力,各县参演单位也积极响应,从而使剧展创作遍地开花,满园是春。许多戏剧明星登台亮相,不少梨园新秀崭露头角。杨建伟、罗意伟、白雯、杨丹华、陈慧、杨青等优秀中青年编剧、导演、演员表现突出。年龄最长者为饰演《欧阳与桃花》师太的罗桂霞,已经74岁高龄。最小的朱芝俊虽然只有11岁,但已经是《风车与枪口》的主角。各地演职员男女老少齐上台,共同打造广西戏剧辉煌。这届剧展把广西的编剧、导演、编舞、表演、作曲、演奏、舞美设计、服装设计、道具设计、灯光设计、化妆造型设计等各个戏剧部门的艺术家全部调动起来,踊跃参与创作,并且在展演作品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支由老中青艺术家组成的强大的戏剧桂军。著名导演、中国戏曲学院导演系原主任裴福林评委感慨地说:“广西文化战线上的这些人们,正在努力地奋斗着。”尤其可喜的是,为了加强创作,各地院团在竞争中互相支持,彼此帮助,显示出团结奋进、携手共荣的新风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继钢、边发吉、赵明、熊源伟、刘桂成等许多区外国家级艺术家的纷纷参与,一方面提高了广西舞台艺术的创作水平;二方面带领了广西戏剧家向更高层次迈进,使他们在合作中获得新的创作理念、方法与技巧;三方面把广西剧展信息和盛况带出广西,从而使八桂戏剧产生了面向全国的辐射力和美誉度。可以说,这次规模宏大的剧展是广西戏剧创作成果的大演练、大检阅、大展示、大提高、大收获,影响广泛,深受欢迎。

        内容:题材丰富,开掘深刻

        在参展作品中,大概可以梳理出参赛作品思想内容的大致脉络。

        首先是对现实生活的关注。戏剧家通过87部剧作热情地讴歌伟大的时代和人民,赞美先进人物和事迹,褒奖真善美,批判假丑恶,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传达出积极的思想内涵,表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一书记》《校长爸爸》《幸福女孩》《青春答卷》等作品,直接将当代先进人物及其感人事迹再现于舞台上,给予热烈颂扬。《一张表》则把公而忘私的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塑造得血肉丰满。这些戏剧为广大观众树立起鲜活的光辉形象,并使之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和敬仰的对象,从而彰显出剧展正确的政治倾向。同时,艺术家们还把关爱的目光投向了平民百姓,真实地表现了草根阶层的生存状态、思想感情以及美好的心灵。《人堆》表达了戏剧家对打工仔的人文关怀。《乡路遥远》反映了农民工的生活、情感与美好的心灵。《幸福不等待》书写当代壮族大学生理想与追求的创业励志传奇。《山歌好比春江水》诉说当代壮乡大爱的情感故事。《月亮的笑脸》赞美农民进城买房。《蔗乡女》表现农村妇女实现人生价值的心中梦想。剧展一大亮点,例如,《牛大力的梦》和《工棚里的幸福梦》等作品,真实反映生活中的一些社会现象,表达积极乐观的思想也较为突出。例如,《欢喜冤家》和《棋友》等作品,聚焦于老年人的生活与情感;又如,《礼物》传递出弘扬清廉的正能量。此外,一些作品对于主题思想的开掘显示出深刻的魅力。例如,《水街》在半个世纪的历史空间里表现南宁水街邻居们的生活、情感和命运,刻画了水街人的性格,歌颂了水街人善良的人性光辉和坚守正义的骨气。《我是你爸爸》在留守儿童互相扮演爸爸的角色转换游戏中,真实地折射并反思各种家庭的教育状况。《搬家》对女儿女婿含有功利目的的孝顺进行了批判。《全家福》表现了当下农村家人无法团聚的严酷现实,提出了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掌声响起来》对拍马屁的丑态给予了讽刺。《我是好人》对社会怪相做出了批判。《》对媒体制造假新闻给予了否定。表现中越边民友好往来的《界河春》、反映爱情观的《坐到三点钟》、歌颂军民关系的《边关情》、理解坚守边防的《夫妻哨所》、保护传统粤剧的《老友记》、期盼两岸统一的《话别》、赞扬坚持诚信的《八块五》等作品则是剧作家们将选材触角伸向社会生活四面八方的收获。它们使现实题材戏剧色彩斑斓。

        其次是对历史题材的开掘。戏剧家在16个作品里对历史英雄人物和事件进行全新观照,挖掘出与现实相呼应的、能够激发人们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人们高尚情操的思想内涵,并用艺术手法加以演绎与阐释。例如,壮剧《冯子材》和粤剧《冯子材·南关魂》讴歌了晚清名将冯子材率领中国军民英勇抵抗法军侵略,取得了镇南关大捷,打赢了中国近代史上唯一一次抗法大胜仗的光辉历史。又如,彩调剧《紫金袍》和京剧《油茶御史》赞扬了北宋清官周渭为民请命和公正廉明的高尚品质。《廉石》歌颂了三国时期陆绩的廉洁品格。《临贺长歌》表彰了隋朝初年的岭南酋帅钟士雄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忠烈爱国事迹。《大师道》则对清代“岭南才子”“两粤宗师”郑小谷的为师之道给予充分肯定。戏剧家们在侧重以广西古代史为素材的同时,也将中国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与事迹纳入取材范围,显示不拘于本土而放眼全国的开阔视野和开放胸怀。根据东汉末年东莱太守杨震以百姓为重、不徇私情、坚守人格的“四知”故事而创作的《臣心百姓》就是如此。同时,戏剧家们也对现代史给予关注。《道·路》描写李济深为遵中华民族之道,选择与中国共产党真诚合作,创建新中国的光明之路。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抗战剧更引人注目。戏剧家选择了桂林抗战文化城的光荣历史来创作。《龙隐居》通过一幢庭院的三户人家来反映桂林抗战的时代风云和更为久远的明末抗清历史,既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抗战画卷,又深入到人们的心灵深处,挖掘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敌精神和铮铮骨气。《欧阳与桃花》讲述欧阳予倩以戏剧为武器带领人们进行文化抗战。小粤剧《》通过烽火爱情表现抗战将士的感人情操,给严酷的抗战剧抹上了浪漫的色彩。《风车与枪口》则从孩子的角度表现日本士兵的内心世界,呈现出新意。

        第三是对民族文化的弘扬。广西戏剧家在16部作品里热烈赞美自己民族的精神和文化,从而使民族题材剧作具有了独特的风味。《侗寨人家》以精美的舞蹈语言和舞美设计,深情地诉说了对家乡的眷恋,表达了对侗族文化的哲学思考。《花山》对左江花山岩画以及壮族文化意象进行了全新的演绎,激发了壮乡儿女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京岛人家》表现了京族的生命情怀、追求与梦想,散发出浓郁的海洋文化气息。歌舞剧《百鸟衣》和杂技剧的《百鸟衣》对壮族民间故事作出了各有千秋的展示与诠释,使得壮族传统文化丰富的内涵和意蕴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第四是对未成年人的关怀。剧展中每个儿童剧目的演出,都获得了孩子们的欢呼,使得整个剧场热烈欢快、高潮迭起。观众从中看到了孩子们对儿童剧的热烈欢迎,看到了广西戏剧家们关心和教育未成年人的责任与担当。《魔豆》所表达的“付出才会有回报”“要用爱心对待这神奇的豆子”的思想,随着精彩的故事演进而深植到观众的心田。《淘气拉比》通过小懒猫拉比改掉自己坏毛病的故事,教育孩子们如何做人和做事,极富启迪意义。木偶剧是最吸引孩子的剧种。广西演艺集团木偶剧团奉献了4部作品。《壮壮快跑》释放出激励人心、鼓舞斗志的力量;《鲁鲁地球旅行记之洞穴的秘密》传递了环境保护的理念;《兴仔宁妞识毒计之神秘的糖丸》教会孩子们认识毒品乃至坏人的罪恶;《小八路》则是对纪念抗战胜利的献礼。戏剧家通过童趣盎然的戏剧,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讲述了道理,充分发挥了戏剧的审美与寓教功能。

        形式:百花齐放,新颖独特

        这届剧展的艺术亮点多多,最为突出的有:

        (一)本土色彩。著名昆曲理论家、福建艺术研究院原院长王评章评委赞扬道:“这些戏地方特点特色非常鲜明。”的确如此。这届剧展无论是剧种,还是内容,都充满着浓厚的广西色彩。戏剧家自觉扎根本土,在壮乡历史与现实中选材,努力给作品打上广西以及各市县的文化烙印,从而彰显地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例如,桂林的《龙隐居》不但演桂林之事,而且还专门用桂林话来演。南宁的《水街》就是以水街为原型。贺州的《临贺长歌》描写贺州的历史人物。梧州的《道·路》歌颂梧州的民族英雄。北海的《珍珠公主》演绎合浦珠还的传奇。崇左的《界河春》讲述中越边关的故事。贵港的《廉石》赞美贵港清官的事迹……这些地方特色鲜明的作品既树立了艺术家的家乡文化形象,又展现了广西戏剧独特的艺术风貌。

        (二)剧种多样。剧展中的20种戏剧戏曲几乎囊括了广西的戏剧种类。它们各显神通、互相竞技,使观众强烈地感受到壮乡舞台艺术的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充分地享受到了各种艺术形式所带来的多元美。壮剧、桂剧、彩调剧、粤剧、邕剧、山歌剧、海歌采茶剧、曲艺等地方戏曲,以及传统的京剧、木偶剧、新编对子调等剧种依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依然不减强大而亲切的艺术魅力。而话剧、音乐剧、音乐舞蹈诗、杂技剧、歌舞剧、舞剧、小品、彩调音乐剧、现代歌舞小戏等戏剧,则散发时尚的味道,既贴近现代生活,又紧扣当代人心。这些剧种的精彩呈现,昭示了戏剧艺术在当今的舞台上仍然是主角,仍然受到欢迎,仍然是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和审美活动的重要内容。

        (三)杂交综合。这一特色表明了当今广西戏剧创作紧跟或者引领全国潮流的新趋势。戏剧家们探索着将各种不同的艺术元素杂交综合、融会贯通,从而创造出新的形式,形成新的特点,营造新颖独特的美学效果。例如,《侗寨人家》将舞台艺术与诗歌结合,将3D影视技术与戏剧舞美结合,将舞蹈与体操和杂技结合,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结合,然后再将它们融合,化为综合艺术的强大张力,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审美感觉。杂技剧《百鸟衣》则将杂技语言与舞蹈语言互相渗透,创造出了形式独特的杂技剧,对观众的视觉和感觉发起强烈的审美冲击。这些作品的探索在全国都起到了引领作用。《魔豆》定位为奇幻童话音乐剧,它将音乐剧、话剧、木偶剧等元素相加,使之水乳交融,进而产生了超过原来剧种的艺术效果。木偶剧在这方面取得的成绩尤为显著。例如《壮壮快跑》将木偶剧、音乐剧、摇滚演唱等元素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可喜的艺术创新。壮剧《冯子材》和《第一书记》、舞剧《百鸟衣》、民族歌舞剧《界河春》等一系列作品都显示了这样的特点。它说明了各剧目在舞台呈现上不同程度的艺术元素杂交是较为普遍的新趋势。

        (四)意蕴追求。不少艺术家在创作时留下了言外之意,让观众在观赏后不断反思与回味,进行艺术反刍,从而收到很好的传播效果。笔者看完《侗寨人家》后,回到宾馆还对此剧细细咀嚼,当晚就写下了两千多字的观后感。《空村》的情景以及大宝村长的那一大串钥匙被表现得耐人寻味。《月亮的笑脸》让观众在莞尔一笑中体会到了诗意的优美。《小夜曲》的男女青年在斗智斗勇抢占座位之后却自觉地互相帮助,从而使整个剧场都充满了友善的温馨气息。《坐到三点钟》给相亲故事注入了如何择偶的人生意味。《龙隐居》《村口巧遇》《棋友》《紫金袍》《》等一系列作品,都凸显出诗歌意境的品质。戏剧家对作品意蕴的追求,正是其艺术个性化的外显,其意义在于使广西戏剧具有了与众不同的特点,从而反映出百花齐放、新颖独特的艺术特色。

        原因:政府主导,全区响应

        探讨剧展成功的原因既有利于广西戏剧界继往开来,也可以使广西成为全国戏剧界借鉴的样板。

        (一)自治区领导高度重视。自治区领导陈武、李康、黄日波、刘正东到现场观看演出,黄道伟不但到剧场观看了壮剧《冯子材》的演出,而且还对主创艺术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自治区领导的高度重视,激励戏剧家们认真创作,从而促进广西戏剧发展。

        (二)广西文化厅有意推动。自治区文化厅副厅长唐正柱介绍说,近3年来,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之后,全区文化系统积极贯彻落实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艺术创作演出繁荣发展,表现在打造桂风壮韵舞台艺术精品,大力繁荣惠民演出,培养德艺双馨艺术人才,做好文艺评论工作等方面。仅就戏剧精品创作而言,自治区文化厅要求从“四个着力”找准切入点,即“着力书写现实的华彩乐章”“着力表现广西历史的灿烂星空”“着力展示民族的斑斓画卷”“着力描绘儿童的缤纷世界”的创作战略,坚持“策划一批、新创一批、打磨一批、移植一批”的原则,通过建立健全创作制度,如艺委会论证制度、创作项目签约制度、创作采风制度等激发精品创作的活力。剧展作品的内容特点正是这四个“着力”的生动反映。在人才培养方面,自治区文化厅制定了重点培养名家的“十百千”计划,推出了许多重要举措,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创造条件,进行宣传。经过对自治区文化厅月刊《演出》的“新人新星”栏目进行统计,该刊从2013年11月创办至2015年12月,已经推介了55位青年演员。在剧展期间,自治区文化厅还专门组织各地文化部门领导和戏剧家到柳州去观摩《侗族人家》,专门组织评委专家给参展戏剧主创人员点评和讲课,提高创作水平,为广西戏剧发展增添助力。中国国家话剧院一级舞美设计师周英评委对此大加赞赏。他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在培养年轻人上下了大本钱。”自治区文化厅有意为之、有所作为,充分发挥了政府引导和主导创作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动了广西戏剧的繁荣发展,功不可没。

        (三)全区戏剧家积极落实。中国著名评剧艺术家、三届“梅花奖”得主冯玉萍评委说,参展的“所有剧目接地气”。首先,广西戏剧家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落实自治区文化厅的战略部署,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努力创作。2014年,广西就有30余位戏剧表演艺术家和30余位舞蹈编导分期分批奔赴马山、靖西和革命老区、边境、红水河流域等少数民族村屯,展开采风,积累素材,潜心创作,从而使作品接地气、贴百姓。例如,《第一书记》主创团队主动深入“第一书记”工作的基层进行调研采风和生活体验,切身体会“第一书记”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编剧李志丹为了搜集第一手素材,实地走访了全区多个村屯第一书记,并将采访收集的素材广泛用于剧目创作中。应邀参与创作的全国著名戏剧家也是多次到广西各地村寨体验生活。例如,中国著名舞蹈家、编导家、一级编剧赵明3次到花山进行实地考察后,才接下创作《花山》的任务,然后在3年的创作期间又多次深入到花山附近的各族村寨进行采风。张继钢在多次采风后感叹道:“我非常热爱这片红土地,这片红土地的艺术宝藏实在是太多了,对于艺术家来说是永远挖掘不尽的,感谢广西。”具体的生活实感激发了戏剧家的灵感,为创作成功打下了坚实基础。其次是戏剧家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他们以极其认真的态度,对作品反复打磨,努力提高水平。《侗寨人家》的创作就耗时6年,仅是舞蹈《鱼戏》在上演前就修改了101次。广西著名戏剧家张树萍为了导演好《龙隐居》,甚至住院期间还在病床上修改剧本。这种精神催生了戏剧精品,保证了艺术质量。

        正是因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的指引,自治区领导的重视,政府的大力推动和戏剧家们的努力奋斗,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才会呈现出“姹紫嫣红闹梨园”的繁荣局面。

        (本版图片均为谢江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