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盟经开区:零距离倾听民声 构建和谐爱侨社区

19.01.2015  19:17

  南宁新闻网讯(见习记者 王媛)刚走进华侨城社区,记者就看见居民在社区广场上载歌载舞。广场上还有老人们在锻炼身体,妈妈们带着小孩在享受冬日阳光,一副热闹的场景呈现眼前。印尼侨眷韦美青表示,由于很多居民都爱跳舞,社区就组织了文艺队,还帮忙解决了音响设备的问题,现在大家有空都来跳舞,参加文艺大赛还获得了三等奖。

  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前身为国营武鸣华侨农场,先后安置东盟9个国家归侨。根据华侨农场综合改革和棚户区改造规划,2014年成立了华侨城社区,主要是管辖华侨农场综合改革及棚户区改造后,整体搬迁并入住华侨城小区、大帽新村、太七新村等居住区的居民。

   打造广西最大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居民林庆忠是印尼归国华侨,1960年随父母归国,2013年10月搬到华侨城社区。家里4口人,原来居住面积只有四十多平方米,现在在社区居住面积有124平方米。他说:“现在住的宽敞明亮了而且小区交通、看病、小孩上学都比以前方便多了。有问题可以直接去社区服务中心反映,工作人员会及时帮你解决。”目前华侨城社区服务用房达到了4500平米,财政共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社区场所建设,规划建成广西首家,也是目前广西最大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服务中心设有社区办公用房、一站式便民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残疾人康复室等便民惠民服务场所。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主任李永亮表示“居家养老日间照料中心建成以后,方便社区的老年人休闲娱乐,同时还有专职的服务人员为老人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这样可以解决空巢老人、高龄老人日常生活无人料理的问题。我们努力把日间照料中心办成老年人的快乐乐园。

  华侨城社区有80%以上的居民是华侨农场综合改革和棚户区改造搬迁的农业职工,他们从农户转变为社区居民,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使他们心理落差大。为了减轻职工负担、鼓励农场职工尽快搬迁,开发区管委会对搬迁入住华侨城小区的职工采取以合法旧房面积置换同等新房面积的方法,同时赠送室内基本装修,让搬迁的职工拎包即可入住。近期还兑现了将近1500多万元的商铺收益金,收益金是每年兑换一次,并且逐年增长。越南归侨邓少华今天56岁,去年10月搬到华侨城社区。他家住房面积由60多平方米变成180多平方米,每个月还有商铺收益金和承包土地的租金,虽然儿女都在外工作,但是邓爷爷对于现在的生活感到很满意。

  零距离倾听民声

  去年4月社区党总支联合社管局等有关部门启动“社情民意夜访”工作,组织30余人分成14个工作小组以“包栋”的形式,深入居民家中,共搜集包括小区物业相关问题、公共场所建设问题、搬迁政策问题、民生方面问题等各类意见建议共4类700余条并向开发区党工委反映。由于生活习惯思想观念的不同,许多搬迁居民对小区要收物业费很不理解。对此社区组织了知识宣讲,通过发放材料讲解政策的方式,让居民了解了情况,消除了居民的不满情绪。

  为更多了解居民需求,倾听居民心声,社区把2318多户住户划分为8个网格13个片区,实行社区干部分片包干。先后建立了由社区党组织、社区干部、楼栋长、网格管理员组成的“四级民情预报网”,健全了家庭访谈、楼栋座谈等民情调查制度,还专门设立了服务室和民事调解室,为社区居民打造一个说事平台。

  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

  华侨城社区现有居民6500多人,其中归侨侨眷1400多人。由于归侨侨眷大多能歌善舞,平时喜欢唱歌跳舞。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重视社区文化载体建设,除了专项活动资金外,每个社区每年投入惠民资金20万,用于社区开展各项文体活动等。同时管委会还支持社区成立了文体协会、健身协会、书画协会等3个民间文化组织;在小帽山广场设立了包括棋牌室、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功能的职工活动中心;户外设立了大帽山城市广场、小帽山广场、半圆广场、大转盘广场等多处文体活动场所,配备健身设施,所有设施均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扶持组建索尼娅舞蹈队、社区夕阳红文艺队、彩霞文艺队等十多支群众文化团队,通过开展文化活动,即愉悦了身心又把对社区居民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以及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融入其中,讲文明、除陋习,讲道德、守法律在社区蔚然成风。

编辑:覃凤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