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观察:“雾堵”引发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管理新思考
图为2月25日凌晨航拍海口秀英港码头内等待过海的车辆。 骆云飞 摄
中新网海口2月25日电(记者 王辛莉 )遭遇67年以来最大大雾灾害天气的琼州海峡疏运接近尾声。“雾堵”成为海内外舆论关切。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管理也引发新思考。
被誉为“黄金水道”的琼州海峡是中国三大海峡之一,使海南岛成为名副其实的离岛。2009年底,这座离岛因资源禀赋独特,获批建设国际旅游岛,琼岛发展再次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30年前,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下,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成为中国最年轻省份,也是中国最大经济特区。
此次大堵车引发人们对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大雾的预测预警能否转化为应急预案阻止大拥堵?能否开辟海空运输之外的新通道?上岛旅客数量是否需要管控?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产品结构是否合理?
图为在海口新海港志愿服务点,志愿者向滞留旅客免费发放食品。 骆云飞 摄
“雾堵”发生后海口倾全力投入疏导,尤其是海口市民自发成为志愿者温暖了被堵旅客的心。海口市社科联主席、海南大学教授詹长智坦言,海南应反思“雾堵”事件,提升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将措施前置于事发之前。这次是因大雾滞留,下次可能是台风侵袭。国际旅游岛建设考验政府的软环境管理能力。
有媒体披露,随着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快速推进,每年春节入岛自驾游车辆都保持15%以上的幅度增长。2015年至2017年春运,通过琼州海峡进出岛的车辆分别为39.1万辆次、57.4万辆次、68.5万辆次。今年春运海南进出岛车辆将达到83万辆次。
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夏锋认为,海南应加强交通和承载能力的研究,应用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城市管理能力。散客游、个体游是趋势,海南旅游管理的目标、理念、方法乃至体制机制都需变革。
自驾游曾经是高端游,现今已是大众游。拥堵给海南生态环境、供应保障以及服务质量都带来巨大压力。海南到底能容纳多少游客量的承载力?有网友指拥堵降低了海南旅游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也给当地居民造成不便和困扰,“限流”既提升海南旅游的档次,又给当地居民和外来游客都带来良好体验。
海南省旅游委原巡视员、中国海洋学会海洋旅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陈耀表示,岛屿旅游的特点是资源独特但脆弱。综观世界知名岛屿旅游目的地,都对上岛游客有门槛设置。中国是海洋大国,但适合旅游业发展的岛屿屈指可数。海南独特的旅游资源需开发成适合的旅游产品,让游客来选择产品,进而改善海南游客结构,提升旅游业效率,“海南卖的是旅游产品而不是旅游资源”。
国家赋予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定位是中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海南希望实现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中华民族的四季花园、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三大愿景”。
陈耀认为,背靠大陆,放眼世界,理论上海南不缺游客资源。海南应以“国际标准”来建设管理大旅游。同时激发海南百姓主动参与旅游的主人翁精神,接待好国内外客人。前30年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大成绩,未来,海南应更重视发展“质量”。(完)
【 编辑:潘晓明 作者:王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