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项目进校园 保护传承添精彩

22.03.2016  20:57

3月14日上午,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壮族迪尺”、南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目录“南宁壮族高腔民歌”传承基地授牌仪式,在南宁市秀安路小学举行。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将小学发展成为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示范点,是我市为弘扬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所采取的又一积极举措。

壮族迪尺”又名“打鸡头”,源于壮族人的狩猎传统,是旧时壮族男女老少喜爱的一种民间传统体育竞技活动。如今,随着当代多种娱乐方式的兴起,“壮族迪尺”这一古老技艺正渐渐淡出大众视野。为推动“壮族迪尺”非遗项目的活态传承,近年来,我市积极组织专家和文化工作者深入壮族地区开展调查研究,进行有关资料收集、整理,并通过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举办辅导员培训班等,不断丰富大众对“壮族迪尺”的认知。此次开展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是推动传统非遗与“娃娃”结合的又一生动实践,它化单一的图文教学为体验教学,通过教师现场演示、孩子互动参与,形成趣味竞技、教学互鉴,在玩乐中润物细无声地将壮族传统文化植入青少年的内心。授牌仪式当天的活动,由于形式新颖、参与性强,吸引了在校学生的热烈关注,现场叫好声、欢呼声绵延不绝。

非遗文化的传承必须坚持找准活动抓手,按计划,在秀安路小学挂牌成立“壮族迪尺”、“南宁壮族高腔民歌”传承基地后,我市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将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展示、交流、比赛,切实让壮族非遗文化在低龄群体中“”起来、“”起来。下一步,我们还将积极夯实阵地载体,扎实推进一批非遗传承基地的规范化建设,力争全部达到“五个有”标准,即有一个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或师资队伍;有一个固定的传承活动场所和展示舞台(小广场);有一个包括文字、图片、实物等内容的宣传长廊;有一个规范可行的传承计划和管理制度;有一个学艺的传承群体,使流传已久的首府非遗文化不断释放光彩,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