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相亲”背后的颜值观
刘振
《非诚勿扰》节目中有一位戴着面具的“猫女”,上台时自称“要谈一场不看脸的恋爱,只有遇到自己心动的人,牵手之后才会摘下面具”。还有一则报道:在某相亲节目中,设置了“面具下午茶”环节,男生女生戴上面具交流,没有“看脸”的压力,也许有心灵“触电”的可能。
他们这是对流行的 “颜值决定一切”价值观的软抵抗。所谓软抵抗,就是难以坦荡荡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观点,但是又不甘心被潮流裹挟而做出的无奈之举。虽然无奈,但也是一种表达。
当“非美不可”“要么瘦,要么死”这类看似励志其实偏执的口号大行其道时,大家都被赶上了“拼颜值”的独木桥,不幸被挤掉下去也不敢有怨言—标准是一致的,要怪只能怪父母。
说起来,爱美之心人人皆有,“拼颜值”也是自古有之。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在现代社会,这种价值追求与其说是人的天性使然,不如说是被各种手段“塑造”出来:美容、整容等商业机构不厌其烦地暗示你 “美是最高价值”,并制定出整齐划一的标准;影视文化追求视觉美感本来没错,但当泛滥的影视片缺少思想和艺术的含量而只能以“颜值”为卖点时,无疑使“颜值”追求更加“深入人心”;微信朋友圈中的“心灵鸡汤”更是斩钉截铁地告诉你 “没有人有义务透过你的外表看到你的内心”“外表残了,必定内心颓废”,使你不得不把外在与内在统一起来—其实就是把外在放在第一位。继而,高校招生也以“校花”做广告了,交警不是因为工作而是因为“最帅”走红了,越来越多本来与“颜值”无关的人和事也要打出“颜值”的招牌,是被动迎合还是主动拥抱,可能连自己都讲不清楚。
不可否认,注重“颜值”也是积极心态的表现,善于经营个人形象也是一种能力。问题是,这种价值观在为世界带来了更多靓丽风景的同时,又带来了多少歧视与暗伤?如果一个人的存在感和幸福感日益倚重 “颜值”,而“颜值”必定是过了一定年龄就不断减损的资源,这个人又该如何自处?
也就是说,一个人在注重“颜值”的同时,还应该想想如何看待他人“颜值”以及如何对待自己必定会减损的“颜值”。审美和歧视,往往只有一步之遥;整齐划一的标准,只会造就没有辨识度的美丽。修身与修心,长远来说不能偏废其一,因为优雅地老去从来就不是追求“颜值”能解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