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村”里的笑声

14.01.2016  08:40

  过去跑运输的黄耀杰也返乡种植韭菜了。  

  距邕宁区政府驻地12公里的新江镇那云村,近年有了个新名字——韭菜村。

  2011年,那云村被列为自治区扶贫整村推进建设的贫困村,当时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262户1098人。而2015年精准识别入户调查识别541户,最终确定贫困户78户282人。

  从262户到78户,从1098人到282人。4年间,大部分贫困户摘掉了“贫困帽”。

  人们都说,一条绿色的希望之路铺设在那云村村民的脚下,让他们走出贫困。1月13日,记者走进那云村。

  “韭菜村”冬季忙收获

  那云村共有5个自然坡,那蚕坡是其中之一。冬日里的那蚕坡,却没有冬天的气息——农田里到处绿油油的,细看,那是一片又一片韭菜地。一些刚刚割了一茬的韭菜,又悄悄地冒了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那云村韭菜的种植面积近700亩,我们那蚕坡占了一半。我们坡98%的农户都种韭菜。”那云村村委主任周严基对记者说。

  那蚕坡的一片空地上,10多名村民集中在这里,正在捆扎刚收割的韭菜。在浓郁的韭菜香里,村民们一边忙活,一边谈笑。

  50多岁的村民周乃基告诉记者,2010年他把自家的2亩地改种韭菜,收入比过去高多了,“过去种水稻,亩产约800斤,每亩收入700多元。现在种韭菜,每年收割6至8次,每亩年收入1万元左右”。

  村民黄耀杰家里也有2亩韭菜地,他和妻子凌晨4时下地收割了约100公斤的韭菜。“我以前开车搞运输,因为看到村里种韭菜收入稳定、可观,我也回家种韭菜了。”他笑着说。

  村民们把韭菜捆扎好后再统一用车运到淡村综合市场,新鲜翠绿的韭菜就这样走入南宁市千家万户。

  小小韭菜带来可观收入

  那蚕坡人口近700人,曾是种植花生、水稻为主的小坡屯,收入不高。但这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很适宜种韭菜。2008年,一两家村民带头从邻村引进韭菜种植,获得了好收成。随着试种成功,那蚕坡村民也逐渐在自家田里种上韭菜。

  “价格好的时候每斤四五元,即便价格低迷时也亏不了。现在天气冷,40多天收割一次,暖和的时候25天就能收割一次。总之,一年到头都有收入。”周严基说。

  那云村成为“韭菜村”,得益于政府的扶持。政府部门通过免费发放优质韭菜种子和复合肥、派技术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等举措,引导那云村村民种植优质韭菜,发展了这一特色产业,使农民迅速增收,加快脱贫。周严基告诉记者,2011年时全村人均年收入2750元,而2014年人均年收入就达到了5600元。2015年还未统计,但预计数据可喜。

  因地制宜走特色发展新路子

  离开那蚕坡,来到那云村那云坡,记者遇到了正在韭菜地里忙碌的村民刘仪文。

  刘仪文是“80后”,也是村里的贫困户。过去他一直在广东打工,2015年春节回家时,看到很多村民种韭菜走上了致富路,他也决定返乡种植韭菜。“去年中秋节前开始试种,现在收了两茬。因为没有经验,收成没有别人好。人家告诉我种得太疏了,至少还要播下多一倍的种子。”刘仪文笑说,他仍对种韭菜充满信心,计划今年从8分地扩种至3亩地,“我相信能通过种韭菜脱贫致富,过上好日子。

  在这个特色产业的辐射带动下,那云村的韭菜种植规模在不断扩大,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脱贫的步子也迈得更大了。

  那云村第一书记万新鲲说:“因地制宜,从本地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具有本地特色的加快发展的新路子,这样就能加快群众脱贫,走上致富路。那云村就是一个典型的好例子。

  万新鲲还说,经过严格的核查,那云村共确定2015年贫困户78户282人,目前已全部完成入户建档立卡工作。下一步,就是依托优势,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可以预见,那云村离摘掉所有贫困户的“贫困帽”的日子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