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报:从“见不得人”到“网红”美食

25.07.2017  01:21
  在广西河池市,有不少“隐匿”于街坊四邻中间的深巷小店:店主和顾客是老相识,东西口味不错,价格也实惠,可就是加工、销售场所的环境卫生让人不敢恭维。这些小店长期在小范围经营,也游离于监管之外。   借着创建广西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之际,河池市食药监局开展“三小”整治工作,主动接管这些“灰色”小店,动员店主加以改造。一年来,这些“没法见人”的小店铺、小作坊,转眼变成了微信朋友圈里的“网红”店。     10年深巷小店变身“网红”   “粽子有咸甜之分,我们河池人就爱灰水粽。”今年的端午节,远在北上广深的河池人也可以轻松地在网上下单,买到饱含家乡味道的阿红姐香草粽了。   今年端午节之前,“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走基层”采访团来到河池市金城江区的阿红姐香草粽经营部。记者一行还没走到店铺,远远就闻见粽香四溢,在独立分区、宽敞干净的包粽间,4名穿着工作服、戴着口罩的包粽小工正娴熟地赶包粽子。   “现在每天的产量有七八千个,可还是供不应求。我们已经不敢接端午节的单了,就是通宵也赶不及。”店主卢小红说,因为她很会包粽子,2005年就开始在家包粽子售卖,人们都叫她“阿红姐”,她的粽子店就直接叫阿红姐香草粽。   不过在这之前,阿红姐的粽子店是“见不得人”的。河池市食安办副主任谭凤波对第一次检查店里的情形还历历在目。“门口的垃圾筐内装满了煤球渣,店内苍蝇飞舞,东西堆放杂乱无章,遍地污水,腐臭扑鼻,闻之欲呕。难以想象市民爱吃的粽子在这样的条件下生产出来。”这是开展创建自治区级食品安全城市前,河池市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真实卫生条件的写照。这些小店铺多半开设在居民楼、城中村、小巷深处,在周围居民间有较好口碑。但是因经营者主体责任难以落实、设施简陋、卫生条件差,长期处于无证生产经营的状态。这些小店铺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   卢小红说,那时候店里的生意和现在完全比不了:“一天五六百个都卖不完。”自知环境差,她也没敢上网卖粽子,客户基本上都是周围吃惯了她粽子口味的老邻居。   开展创食品安全城市以来,阿红姐香草粽作为首批升级改造对象,对加工场地进行了合理分区布局,并重新粉饰装修。煤球炉被无烟生物燃料代替,烟尘已了无踪迹,防蝇帘、挡鼠板将蚊虫鼠蚁拒之门外。这是河池市在创建广西食品安全城市过程中,强力推进“三小”升级改造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以点带面推动整体改造   “一开始我们也是不情愿,觉得没必要。开店以来没听人说吃坏过肚子,为什么要花钱搞整改。”卢小红说。   其实,不止是食品经营户犹豫,当提出要进行“三小”专项升级改造时,河池市食药监管人员当中也存在不少“畏难”情绪,习惯性地认为整治行动必须有政府资金补贴的支持。   河池市食药监局组织全系统监管人员召开会议统一思想,局长胡美英在会上表示,整改是经营户的义务,要积极引导经营户自筹资金投入设施改造。随后,河池市食药监局连续一个月派出人员挨家挨户上门做思想工作,发放宣传资料,使整治工作家喻户晓。同时,对辖区全部的“三小”经营业主进行轮训,解读法律法规,分析违法案例,使其明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此外,河池市食药监局继续“煽风点火”,借创城之际,利用报刊、电视、广播、大型LED屏等方式,刊登全市食品餐饮企业诚信经营承诺。对食品生产及餐饮经营店进行评定等级,并将评定结果在电视台滚动播放,编写发放《致市民、学校、学生、家长的一封信》,号召社会大众共同参与监督和宣传,让“黑作坊”彻底无处藏身。在一段时间的“攻心”后收效明显,目前,河池市区内2132家“三小”经营户完成了设施改造。   群众的心拢起来了,怎样整改呢?经营业主们还有点摸不清头脑。“把葫芦种出来,画瓢就容易了。”胡美英说。河池市食药监局分类编写了食品生产及餐饮服务标准,绘制加工工艺流程,开展“三小”规范化建设,将标准关口前移,在行政审批环节进行推广,新开的“三小”经营店必须达标才予以备案。   同时,紧抓示范引领,选取5家生产小作坊、10家小餐饮、两家农贸市场进行规范整改作“样本”,不定期组织“三小”经营业主集中学习观摩,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业主的法律意识、质量理念,促进从业人员的规范操作。   金城江区阿霏豆芽坊被选中为首批示范创建店铺,在食药监管人员的帮助指导下,自筹3万元进行改造。豆芽坊一改过去潮湿闷热的环境,以整洁、绿色、安全的全新姿态亮相后,美誉度在河池直线上升,与当地一家大超市签订了长期供货订单,附近学校和农贸市场也纷纷下单,销量比整治前翻了一番。   在示范点的正能量效应下,“三小”经营业主们由原本的观望态度转变为积极配合,甚至有不少经营者到河池市食药监局主动寻求帮助,希望提升工艺和操作水准。   巩固整治成果不能“一阵风”式执法   “现在基层的工作重心都在‘三小’整治,每天都上街巡检,有些群众戏称我们是‘逛街部门’。”金城江区街道办食药所所长蓝永意自嘲地说。原来,按照“规范一批、整顿一批、取缔一批”的原则,全市范围内逐街逐巷采取拉网式的巡回检查,对需立即取缔的,立即实施查处;对可规范的,责令其限期整改;对已达到标准的,引导其生产规模化。   河池市食药监管局提出了“人人会办案、人人会快检、人人会服务”人员素质提升目标,打造“食药警察”。2016年以来,查处各类食品违法案件共计562起,罚没款523.33万元。为巩固整治成果,拒绝“一阵风”式的整治,安插“眼线”进行监督,发挥辖区内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社会监督员作用。对已整治场所“盯梢”,发现有苗头性的问题和“死灰复燃”现象,及时报告。不定期开展“回头看”,发现停产整顿期间擅自恢复生产的从重处罚。   “全市各县(区)没掉队,都在同步开展。我所理解的创食品安全城市应该是11个县(区)齐创城,只有所有县区都达标了才无愧这个称号。我们还制定了创城的五年规划,不久的将来,河池又会增加一张‘食安河池’新名片。”雷厉风行的胡美英谈到未来充满期待。本报记者   覃日仕   通讯员   梁芹   肖明